刚好,国际视线被另一件事吸引了:白宫和基辅签了个与矿产有关的协议,这标志着围绕“停火”的大戏正要开锣。美方是不是能全身而退?乌克兰还能不能继续从美国那儿拿援助?这些问题到了关键时刻。而俄乌战场上的局势,作为两国谈判的筹码,更是空前激烈。

在这一天,俄乌两军沿着漫长的边界战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博弈。俄军开始咬住几个关键阵地,试图在力量上占据主动。具体说来,俄方这一轮攻势有三个引人注目的大动作。咱们一件件拆开来说。



第一步棋:俄军断了康斯坦丁诺夫卡的补给线,拆东墙影响西墙



5月1日,俄军的第一步棋在波克罗夫斯克到康斯坦丁诺夫卡之间迈出。他们来了个分兵三路,从南到北压向康斯坦丁诺夫卡。西路俄军穿过了新叶列诺夫卡村,把通往康斯坦丁诺夫卡的重要补给线——H-32公路直接掐断了。说到这,这条补给线可不是个一般的道路:它不仅是局部乌军守军的物资生命线,还关系到了更广范围内战斗的成败。

如果只看地图,康斯坦丁诺夫卡还是有些“退路”的,比如从北面的斯拉维扬斯克方向还能拿补给,但是,问题出在往南转运的实力级基地——第聂伯罗市和扎波罗热市。这两地堪称乌克兰的工业心脏,在战争期间,它们直接为前线提供军火和后勤物资。所以俄军这一波操作掐断H-32,一口气打压了康斯坦丁诺夫卡以南的乌军后援能力。同时,它还暗中影响了恰索夫亚尔的吃住,这地方可是在战场“链条”中扮演着支援关键角色。



至于俄军分三路的打法,那就是典型的“顺水推舟”战术。康斯坦丁诺夫卡地势起起伏伏,河流密布,村庄基本都建在临水的高地上,这样环境下俄军沿河与沿公路并行推进,把乌军阵地分割成条块。尽管这些开阔地对于占领方同样是难啃硬骨头,但一旦拿下,配合他们后期“顺流直下”,就能显著提高下一步扑向中心目标的效率。



第二步棋:12路大军集结扎波罗热外围,打一手“虚实结合”

这一天,扎波罗热地区也不太平。俄军突然在这一方向上“憋大招”,用两路合围模式直奔扎波罗热外围的重要节点——奥列霍夫。西边一路沿着公路猛攻新丹尼洛夫卡村;东边一路则借着河流掩护打小托克马奇卡村。倘若这两路一路拿下关键据点,接下来他们直接可以对奥列霍夫形成威胁。而奥列霍夫是什么?这可是扎波罗热市外的核心防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参与行动的俄军规模可是够吓人,大概有12支旅团级部队,总人数直逼六万大关。如果你觉得俄军是在“正面刚”,那其实还不全是。俄军一面用导弹袭击扎波罗热市目标地点,一面用无人侦察机在天上转悠,这种立体的战法目的明确:逼得乌军不敢轻易调走这一区域的兵力去增援周边其他地区。

更聪明的是,俄军这一波行动,看起来像是大规模正面压力,其实还带着些“虚虚实实”的探路式试探。他们明面上进攻,实际上是在观察乌克兰的反应速度和布防特点,用最小的代价撬动更大的防御缺口。

第三步棋:库比扬斯克东郊开打,“硬杠模式”上线

库比扬斯克这一战场线一直不太平静。5月1日,俄军在库比扬斯克的东部方向来了个硬碰硬,直接开打彼得罗巴甫洛夫卡镇。这个镇子别看战前人口只有2000多,却硬是成了库比扬斯克东侧防线的核心。俄军选这个时间点下手,很可能和战略调整密不可分:其北部的进攻已经取得了桥头堡阵地,而突然而至的正面冲击意在打击乌军两年来积累的防御工事。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俄军的另一战线——库尔斯克区域,作战任务大基本结束,释放出不少作战力量。这些精力和部队被重新调配,让俄军对库比扬斯克从暗试探进入了“实锤猛攻”阶段。

从全景看俄乌战局:资源焦虑和美国的“一脚踩两船”

通过这一天的攻防态势,一个结论呼之欲出:俄军动作再频密、战术再深入,也离不开乌军疲惫的背景。关键是乌克兰后方也不好过。就拿防空来说,5月1日传来了更郁闷的消息:此前大张旗鼓要帮忙的美国竟然把堆积十几年的“毒刺”老防空系统送过来,结果导弹数量还不够用。因为这些型号早就停产了,光有壳没人造弹。这样的“睁眼说瞎话”军援,可见美国的心思。它并不希望乌克兰无限消耗下去,却又要维持局部支持以不让俄军赢得太快。这种“两头下注”的政策,也让乌克兰更加明白: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从这一天能看到,不管战场怎么变化,俄乌战争的本质还是一场博弈。不只是拼士兵人数、武器强弱,更是一场涵盖政治、国际关系、经济资源在内的综合战斗。而战争最核心的问题,终究是资源有限的分配问题。当资源一旦无法支撑漫长的拉锯,战争也许会以另一种“奇怪”的方式画上句号。而到那时,输赢又该如何定义?这,是战争中最难预料和解释的地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