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便利,导致了景区的便秘



关注黑糖文字局,看到时事民生的不同声音。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赞赏作者或点赞转发,十分感谢。

文/程不糖

凌晨三点,张家界天子山景区索道前,千名游客在漆黑中高喊"退票!退票!"

我当然不在现场,我可不敢在五一出门,只能看看视频下方网友的幸灾乐祸的声音——

“就这还敢说大国崛起?一帮人跟落后逃难似的。”
"旅客上不了厕所,整条山路也便秘了。"

我认为“便秘”这个词很精准,但是对于旅游景区人潮堵塞是因为国家落后的观点,不能苟同。

我们遇到的假期旅游困境,恰恰是因为我们现代信息行业太过于发达导致的。

信息技术让我们无比精确地知道天气、路况、景区限流的每一个细节,却无法避免我们在凌晨的寒风中成为人海中的一粒尘埃。预订APP告诉我们山上只有17度,穿着薄衣的游客因为"便利性"而陷入寒冷。导航系统告诉我们到达时间精确到分钟,却没有算上堵在路上等待缆车的无尽时光。

这就是2025年的中国旅游业:信息越是透明,拥堵越发密集。被信息黄金时代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反而生活在最混乱的旅游秩序中。

翻看朋友圈,同一个热门景点的打卡照片此起彼伏,互不认识的人用着几乎相同的构图。

小红书上的网红推荐,让原本冷门的村落一夜之间变成人满为患的拍照圣地。

以前,旅游信息掌握在旅行社的少数专业人士手中,游客分散在各处;现在,信息民主化让每个人都成为专家,结果反而是所有人都冲向同一个地方。

这就是信息悖论,当信息门槛降低到零,信息便失去了疏导作用,反而成为了堵塞的元凶。

信息便利、交通便利和支付便利,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便利性陷阱"。抖音上的8秒短视频种下念头,高铁6小时内抵达,微信支付1秒完成下单——从萌生旅游想法到踏上景区大门,整个过程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

这种"即时满足"的诱惑让人们丧失了对出行的理性规划,仿佛只要有时间就得出门,必须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旅游机会。

三个便利性的合谋,让大规模群聚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它们像三个齿轮,彼此咬合,驱动着中国的旅游机器以疯狂的速度运转,直到终于卡壳。

中国绝大多数景区的承载力设计,都是按照淡季日均流量计算的。设计者们天真地认为,只要把基础设施建得足够宽,就能容纳所有的游客。

结果是,缆车明明可以运送2000人,却在旺季时面对20000人的需求;停车场设计容纳300辆车,却涌入3000辆车堵在入口。

更可怕的是,安全预案几乎不存在。当真正的紧急情况发生时,景区管理者的第一反应不是疏散,而是维持门票收入。根据《中国景区承载力研究报告》,78%的5A级景区在节假日期间的实际承载量超过设计值1.5倍,其中32%超过2倍。这种系统性的"肠梗阻"每个假期都会上演,却始终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张家界退票抗议现场,明显可以看出:

穿着户外品牌,拿着专业装备的人很少——他们早就不来这些热门景区了。真正的富裕阶层,已经转向私人定制旅行,在非节假日出行,或者选择小众目的地。他们花更多的钱,买回了本该属于旅游的宁静和品质。

略懂行的中产阶级正在学习错峰出游,寻找那些尚未被信息化完全渗透的景点。他们成为新的"旅游精英",用信息差换取旅游体验的优越感。

而普通工薪阶层则是这次"爆款景区"的主力军。在"便利"的包裹下,他们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可以方便地找到景区,却无法享受真正的旅游乐趣。

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生活真相:信息平等并没有带来体验平等,反而强化了阶层分化。

过去,旅游是个体经验的积累。现在,旅游成了群体模仿的游戏。当你在微博上看到10万个人推荐同一个景点,你还有多少勇气去选择另一条路?当你在小红书上看到100个相同角度的打卡照,你还会不会怀疑这是否真的值得前往?

信息社会培养出的群体行为,正在消灭个体的判断力。我们以为自己在做选择,实际上只是在重复算法为我们设定的路径。从个体理性到群体非理性的转变,在旅游这个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

便利性神话告诉我们,越方便就越美好。然而旅游业的现实却在不断打破这个幻觉:越来越方便的预订系统导致过度售票,越来越快捷的交通导致过度集中,越来越即时的信息导致过度趋同。

但我更想说的是,对普通工薪家庭而言,旅游早已不是放松的代名词,而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劳累和煎熬。周末和节假日,本应是休息的时间,却被一种无形的社会压力驱使,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

为了补偿平日里不能陪伴孩子的愧疚,父亲不得不在人山人海中拉着孩子的手;

为了在老人面前展现孝心,儿女不得不带着年迈的父母在景区里艰难跋涉。

中国式家庭旅游被一种"道德义务"包裹——不旅游,就是不称职的父亲,不旅游,就是不孝顺的子女。

这种"必需品化"的旅游,反而成为了中国普通家庭最沉重的形式主义负担。拖家带口的旅行变成了经济和体力的双重折磨:与其他游客挤破头争抢拍照位置,为一份景区内的盒饭花费100元,看着孩子在人潮中哭闹,扶着老人在陡峭的台阶上缓慢前行。每一个环节都在透支他们的耐心和金钱。

结果呢?这种体验并没有改变任何行为模式。旅游结束回到家,比上班还累,却在下一个假期到来时,重新踏上相同的征程。因为不这样做,就意味着要面对亲人的失望、朋友的议论,以及自己内心的愧疚。"休假"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受苦",而这种循环似乎没有尽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旅游时代,我们看到了一个吊诡的现实:信息的极度丰富导致了选择的极度贫乏。


在这场由技术主导的旅游变革中,受害最深的永远是那些最需要休息的普通家庭。他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责任,在信息时代的便利陷阱中一次次受伤,却无法停下脚步。因为在这个以"体验"为王的时代,不旅游,就意味着失去了证明自己"过得还不错"的唯一机会。

如果旅游业想要改革,那么努力的方向不可能是如何让旅游更便利,而是如何让生活本身不再需要逃避。

可悲的是,在这个问题得到解答之前,千万个普通家庭还将在下一个假期,踏上同样拥堵的旅途,在信息的便利中,继续演绎景区的便秘。

(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