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幅国画作品《向海图强》(8670㎝x4365㎝)草图一草图二草图三草图四青岛澜湾美术馆桔子酒店上半部分投影透稿下半部分投影透稿绘制正稿绘制正稿作者:陈琳作者:祖伟威作者:曹广胜作者:徐怀敏友情客串梁栋作者:胡佳宁作者:张震作品完成作者合影落款盖章装裱后修复赴上海安装与山东潍坊七分斋安装人员合影主创人员安装现场合影会议室全景
2025年1月10日,巨幅国画作品《向海图强》(8670㎝x4365㎝),历时41天在青岛澜湾艺术小镇澜湾美术馆创作完成。
2023年年底应上海方面邀请意向创作此画,2024年1月与多年创作搭档祖伟威开始构思草图。期间先后两次赴上海陆家嘴写生和搜集创作素材及相关资料,同时到需求作品的现场感受空间大小和确定作品尺寸。经过7个月时间反复研究修改,共完成了4个草图样稿。2024年8月,经多方审议,《向海图强》样稿获得通过。
10月初,开始寻找创作场地,先后从北京、上海市区、上海周边区县,杭州、苏州、南京、宁波、威海等省市选择,但因作品尺寸较大,以上地区均未能达到创作空间的条件和要求。几经波折最终在10月底选择了青岛澜湾艺术小镇澜湾美术馆,同时委托好友澜湾美术馆徐怀敏馆长提前做好创作场地及创作人员吃、住等相关事宜。
11月初,根据相关要求组建7人创作团队:
陈琳(北京):中国美协原理事、一级美术师
祖伟威(威海):高级美术师
石照东(宁波):一级美术师
曹广胜(大连):旅顺美协主席
徐怀敏(青岛):青岛澜湾美术馆馆长
胡佳宁(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张震(内蒙古):内蒙艺术学院研究生
11月26日,创作团队人员分别从北京、宁波、威海、大连和内蒙等地进驻青岛澜湾美术馆和桔子酒店。
11月27日,在澜湾美术馆展开创作的各项准备工作。用时四天完成了从安徽采购特种尺寸宣纸、在青岛采购各种绘画所需材料、租用升降机、绞手架,请施工队制做安装6米*10米画板等工作。
安装现场
11月30日,创作团队开始勾线上稿。因作品尺寸比较大,普通宣纸不能满足整体画面需要,无法一次完成上稿,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分几步进行:一是用两张3米*10米宣纸拼接,分上下两部分,分开进行上稿。二是由于画幅太大,既使分两部分上草稿也无法人工完成手绘,只能借助投影仪将草图投在宣纸上人工打轮廓线。三为避免因尺幅过大出现断裂破损情况,正稿同样分上下两部分分开画。尽管借助投影仪也只能将两张大纸分四次投影拼接完成透稿。
12月3日,进入上半部分正稿工作,这部分以上海陆家嘴城市建筑为背景。历时十天上半部分正稿完成,随即进行二张拼接进行下半部分勾线上正稿,这部分是以黄浦江和海军舰艇编队为重点。两部分拼接后,如何把控画面的整体和统一,难度逐渐显现出来,困难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以城市现代化建筑和军舰编队两个部分,从作品形式和内容上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山水有很大区别,如果用传统笔墨的表现手段和语言去刻画,不足以体现上海大都市快速发展的风貌,也不能凸显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特征。
如何把握分寸,怎么画?用什么方法去画是关键。之前,我们虽然己经在草图样稿上有过多次尝试,但四尺大小草图和5x10米的大稿相比,无论在视觉上、还是笔墨色彩上,画面出现的效果都会有很大区别。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在小稿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再创作,进一步丰富完善画面。但能否画好,依然取决于我们创作团队对这幅画的驾驭能力和绘画水平。以陈琳和祖伟威为首的主创人员经反复研究,并根据宣纸的特性与纸的薄厚多次进行实验比较、试笔墨、试色彩,待充分感受不同效果后,一致决定避开纯写意水墨,采用兼工帶写方法去完成这幅作品。
反复研究构图及表现方法
画的过程当中,严格要求创作人员按预定步骤进行:一、勾线上色,找结构。二、深入结构关系、统一色调。三、画面统一调整。在使用材料方面,要求时刻保持水质干净、淡墨淡色、确保颜色无杂质,必要时将调好的颜色经过滤后方可使用,以保证画面纯净透明。同时要求画面中所有的物象在用笔、用墨、用颜色不可以一次完成,严格把控在三遍以内,逐步深入完善画面透视关系、虚实关系、水墨变化和色彩的统一性、完整性。
2025年1月10日,历时41天的艰苦创作,作品收笔完成。
1月11日同日送潍坊七分斋画廊装裱。1月21日,接到作品装裱完成信息,前往潍坊修改调整因托裱收缩拼接出现的错位偏差等问题。
2025年2月25日,陈琳、祖伟威、曹广胜、徐怀敏四位主创人员及装裱公司安装人员,分别赴上海监督与安装作品,26号作品完成安装,27号下午作品与上海三方交接。
至此,从2023年底开始论证、创作意向、草图定稿、确定创作、作品完成到作品交接,历时近二年的时间终于圆满划上句号。
编后语
能够参与作品《向海图强》的创作,对于从事美术创作的人来说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也是每一位画家的艺术生涯中难得一次经历。
此作品因为上海重要外事场馆创作,所以在创作上首先要考虑将中国文化元素放在首位,既要突出主题又要章显中国画的笔墨特性。无论从创作内容、艺术表现和超常尺寸上,对于创作人员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可以说,这幅作品的创作难度超越了国内很多大幅作品。
首先,从形式上它已经突破传统山水画和目前常见城市风景画的界线,它把现代化都市建筑、现代化舰艇装备和传统意义的云水画法相结合,在视觉上打破传统二维空间透视,强化了物象的形与质,借鉴吸收西画构图,用独特新颖的绘画语言表现上海陆家嘴城市建筑全貌,并巧妙将黄浦江水域和舰艇编队跨视距纳入其中。其次,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既不失中国画传统写意性,同时又将工笔界尺画画法融入其中,把工和写的尺度把握的恰到好处,至使作品更加生动完美和具当代性。整个画面既体现上海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与大都市的繁华,同时还突出展示行驶在黄浦江上保卫祖国日益强大的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在视觉上既有其维美性又有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静观作品,可以看出无论从创作的主题内容还是从专业学术层面,主创人员和参与者,对文化艺术内涵都有着正确的认知与良好修养,对“笔墨当随时代”、“为祖国山河立传”现实主义题材的城市风景景画创作内函,赋予了崭新的解读和全释。作品充分体现出主创人员驾驭大幅作品的丰富经验和能力。这幅作品,在中国画专业的探索上是有学术性的,在现实体裁主题创作上是有突破的,在中国画创新与实践上,具有一定示范性。
作品能在40多天无休息日的状态下完成创作实属不易,这离不开创作团队的精诚合作与相互配合,离不开团队每一位作者对此作品的主题与内容心存敬畏之心,离不开团队成员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体现出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应该在探索中、变化中不断发展进步。
最后,对这次创作前期在寻找创作场地的过程中,得到诸多方面诸多朋友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对创作团队各位画家的艰苦付出表示忠心感谢!
(文/陈琳,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全军高级职称评委、美展评委,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画院研究员,北京兰池书画院院长,海军创作室专职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