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辽美中等职业学校因学生运动会后集体退货60件演出服事件引发轩然大波。4月底,该校60余名学生为参加运动会集中购买演出服,运动会结束后却以“质量问题”为由集体申请退货退款。店主收到退货后发现,衣物沾有草屑、部分有明显使用痕迹,更因短时间内大量退货导致店铺被封,直接经济损失约8000元。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迅速发酵,校方最终公开致歉并承诺全额回收服装、承担相关费用,与商家达成和解。
这起事件暴露了多重社会矛盾。从法律层面看,北京康达(郑州)律师事务所姚坤律师指出,消费者虽享有“七天无理由退货”权利,但需保证商品完好。根据《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商品需保持原有品质、功能且配件齐全。学生退货的演出服因沾染草屑、吊牌缺失或污渍,已不符合二次销售标准,商家有权拒绝退款。部分学生利用规则漏洞“穿后再退”,涉嫌违反《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平台若核实存在人为损坏,应协助商家追责。
从教育视角审视,网友质疑声不断:“学校是否在事前进行过诚信教育?”“60多名学生集体退货,难道没有老师指导?”该校校长回应称将加强诚信教育并完善物资采购流程,但这一表态难掩教育失职的深层问题。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品格塑造。当学生将“薅羊毛”视为合理行为,甚至以“年龄小”为借口逃避责任时,折射出的是学校德育体系的严重缺失。若校方未能从制度层面约束学生行为,类似事件或将反复上演。
从平台规则漏洞看,商家维权困境凸显。涉事电商平台在事件中扮演了“沉默的帮凶”角色:因短时间内大量退货直接封禁店铺,却未对退货商品进行实质审核,导致商家蒙受双重损失。商家许先生曾因7件演出服被集体退货,因平台自动退款而陷入申诉无门的境地。律师指出,平台需细化交易规则,建立“使用痕迹举证机制”,如要求消费者提供未拆封视频或吊牌完整证明,而非单方面偏向消费者。若平台继续放任规则滥用,将透支社会信用体系,最终损害全体商家与消费者的利益。
网友评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人认为“学生消费能力有限,学校应承担演出服费用”,但更多人痛斥“穿完就退是明目张胆的欺诈”。有商家直言:“如果每个消费者都效仿此举,商家将如何承受经营压力?”这种短视行为不仅破坏市场公平,更可能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商家为规避风险提高售价,最终由全体消费者买单。
这起事件绝非孤例。从宁夏银川某学校80余套演出服集体退货,到河北石家庄某职业学院7件演出服被退回,再到黑龙江某校400多件裙子被“薅羊毛”,类似闹剧一再上演,暴露出规则漏洞与诚信缺失的双重危机。要根治这一顽疾,需多方协同:校方应将诚信教育纳入必修课,建立活动物资循环使用机制;平台需优化退货审核流程,对特殊商品设置“使用后不退”条款;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滥用规则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唯有如此,才能让“七天无理由退货”回归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初衷,而非沦为破坏商业伦理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