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14亿国人指责的“最大叛徒”张弘毅!

2022年,他竟然公开建议美军对中国军舰进行所谓“误炸”,妄图挑起冲突以换取个人利益。

为了满足私欲,他不断向西方献媚,疯狂制造诋毁祖国的谣言。



原本以为这个“小丑”靠着对美国的谄媚,在国外能混得风生水起。

没想到最近有人发现,他狼狈不堪地在加拿大街头翻找垃圾桶。

那满脸胡渣、衣衫褴褛的模样,正是背叛者应有的结局!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堕落的开端

1990年代初,日本文坛突然出现了一位自称“安德烈·平可夫”的作者,专门针对中国的现状发表尖锐评论。

他察觉到只要文章中带有质疑和抹黑中国的内容,就能轻松登上日本各大刊物。



当时正值苏联解体,国际局势发生巨变。

西方媒体将目光转向东方,急需一位“了解中国内幕”的评论员。

这位“平可夫”恰好赶上时机,把从旧书店淘来的苏联解体资料与听来的关于中国的传闻拼凑在一起。



他煞有介事地分析:“苏联解体后泄露的军事技术正秘密流入中国,这将打破亚洲现有的力量平衡。”

他的文章虽然经不起推敲,但特别吸引西方读者的目光。



那些充满戏剧性的描述和似是而非的分析,让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外国人趋之若鹜。

很快,这位“中国通”在日本声名鹊起,开始受邀在欧洲各大媒体发表评论。



随着名声渐长,稿费也节节攀升。当初在日本勉强维持生计的留学生,摇身一变成了“知名评论家”。

他在日本结婚定居,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这样的成就似乎无法满足他的野心。

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他带着家人移居加拿大。



在那里,他给自己贴上了“军事专家”的标签,创办了一份专门评论中国军事的刊物。

这份刊物内容十分矛盾:有时说中国军队强大得威胁世界和平,有时又说中国军队战斗力低下不堪一击。



有趣的是,西方媒体对这些自相矛盾的观点毫不在意。

只要文章迎合他们对中国的固有印象,就会被争相转载。

于是,这位“军事专家”更加肆无忌惮,不断炮制各种耸人听闻的“独家新闻”来吸引关注。



极端的“投名状”

2022年,这位自称“军事专家”的平可夫用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向美国记者提出:

美军可以在台海派遣舰艇,“不小心”撞击中国军舰,然后以“意外事故”为由全身而退。

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一经传出,立即在华语网络引发轩然大波。



网友们难以置信,一个说着流利中文的黄皮肤黑眼睛的人,竟然能说出如此荒谬的话。

更令人愤怒的是,他还振振有词地引用1999年的某事件作为论据,论证这种“战术”的可行性。

显然,这番言论并非一时冲动的胡言乱语,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投名状”。



他试图通过这种极端言论博取西方势力的青睐,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

然而,这次他显然打错了算盘。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亲身感受到真实的中国面貌。



他们惊讶地发现,现实中的中国比网络上描述的还要先进。

这些亲身体验的分享,使得平可夫的种种言论显得越发荒唐。

“误炸论”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媒体全面封禁了他的言论,就连一向支持他的西方媒体也开始与其保持距离。

没人愿意与一个公然鼓吹战争的“疯子”扯上关系。

在他定居的温哥华,当地华人社区以实际行动表明态度:将这位“军事专家”列入“不受欢迎”名单。



各大社交平台也纷纷对其账号实施限制,他的发声渠道逐渐被切断。

命运弄人,曾经那个出入高档场所、指点江山的“军事专家”,如今却沦落到在温哥华街头捡垃圾度日。



他佝偻的身影与街边的流浪汉毫无区别,白发苍苍的模样哪还有半点昔日“名嘴”的风采。

而这件事也让大家知道,原来一直抹黑中国的“平可夫”,其实是个中国人。



天才的陨落

“平可夫”本名张弘毅,1963年出生在云南昆明的一个普通家庭。

一家人靠着父亲微薄的工厂工资和母亲种的地勉强维持生活。



但张弘毅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九岁那年,当家里大人讨论远方的越南战事时。

小小年纪的他竟能脱口而出一番独到见解,令邻居们惊叹不已。

十一岁时,他捧着借来的《朱可夫传》读得入迷,竟在课堂上质疑这位苏联元帅的战术决策:

“强攻柏林伤亡太大,要是我就先切断补给线。”



父母对这个聪慧的儿子寄予厚望,即使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也要挤钱买书给他看。

看到儿子求学心切,父亲甚至变卖了家中仅有的几件值钱物品,只为供他读完高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优异的成绩,张弘毅成功考入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在校期间,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

那些饱含深情、描写苦难的“伤痕文学”作品在校内广为流传,不少老师都预言他将成为文坛新星。

然而,张弘毅的志向远不止于此。



每当夜深人静,他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总是涌动着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

1980年代初,当同学们都领取了分配证,准备走上平稳的教师之路时。

张弘毅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自费赴日留学。



临行前,他信誓旦旦地向父母保证:“我一定会成功,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

刚到东京时,他被地铁站的人潮挤得不知所措,语言不通让他连问路都成难题。

白天在课堂上强撑着听课,晚上到居酒屋刷盘子,深夜回到狭小的合租房,只能靠读《朱可夫传》给自己打气。



也就是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他给自己改名叫“安德烈·平可夫”,表示要像朱可夫一样闯出一番天地。

但熟悉他的人都明白,这改名背后藏着别样心思——他开始刻意疏远自己的中国身份。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为日本杂志写抹黑中国的文章能赚大钱。

那些曾在校园里写下的理想主义文字,瞬间变成了换取财富的工具。

曾经那个被寄予厚望的少年,在金钱的诱惑下,渐渐模糊了初心与底线之间的界限。



结语

这位“军事专家”的悲剧性结局,恰恰证明了一个道理:背弃良知、践踏道德的人,终将被时代抛弃。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伤害祖国的行为,最终只会为自己带来苦果。



参考文献:1.湖北日报:《侯文学:对平可夫之流必须揭露和批判》-2009-1-162.海外网:《红河战士:平可夫一语道出中国军方机密【3】》-2013-8-63.环球网:《平可夫叫嚣:“台海有事,就等于日本有事”(图)》-2008-3-1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