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不购买中国军舰这件事,其实背后挺复杂的,不是简单地拉不下脸,而是有很多现实问题要考虑。

咱先从俄罗斯海军的现状说起。

俄罗斯海军现在确实有点尴尬,曾经的苏联红海军在冷战时期那可是全球第二的海上力量,舰艇规模庞大,技术先进。

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就一路走下坡路,如今最拿得出手的军舰也就4000吨的小护卫舰。

反观中国,055型万吨大驱那可是雷达、导弹样样顶尖,性能超牛。


按理说,俄罗斯要是买中国的军舰,实力肯定能快速提升,但俄罗斯就是不买,这里面有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钱。

俄罗斯一年的军费也就600多亿美元,这还得养陆军、空军,维护核潜艇,分到海军买新舰的钱每年也就100多亿。

055大驱一艘就要16亿美元,买两艘就直接干掉全年预算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配套的导弹和训练费用。

俄罗斯自家造的小护卫舰才4亿美元一艘,虽然性能差点,但好歹能多造几艘,凑合着撑撑场面。


第二个问题是俄罗斯造船业的生存问题。

俄罗斯的造船厂现在全靠军单撑着,民船市场早被中韩日瓜分完了。要是连军舰都从中国买,那自家船厂可就真要关门大吉了。

美国就是一个前车之鉴,光造军舰不造民船,结果现在造舰成本越来越高,伯克级驱逐舰单价飙到20亿,DDG(X)新舰更要34亿,贵得连美军都喊肉疼。


不过俄罗斯也不是完全堵死了这条路。

中国的055大驱雷达比美国伯克3还先进,全电推进系统静音效果一流,这些关键部件俄罗斯倒是可以考虑买。

就像当年中国引进苏联发动机,后来自己搞出涡扇系列一样,俄罗斯买点中国零件升级自家军舰,既能保住造船厂的饭碗,又能提升战斗力,也算是个折中方案。


说到底,俄罗斯坚持自主造舰,不只是面子问题,更是吃过历史亏。

沙俄当年海军全靠买,结果在对马海战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

现在哪怕造得慢、造得差,俄罗斯也得咬牙自己来。


再说中俄合作,现在也变得聪明了,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俄罗斯需要的发动机,中国能提供;中国需要的石油天然气,俄罗斯也能供应。

这种“你有的我要,我有的你缺”的合作模式,反而比直接卖军舰更实在。

一方面,它不给西方落下话柄,另一方面,又能互相搀扶着往前走。


其实,俄罗斯海军的转型和战略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中国军舰的采购决策。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海军进入远洋作战的机会愈发渺茫,其国防建设重点逐渐向陆军防御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海军建设的资源投入与战略地位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而中国海军自2016年以来迅速开启了“下饺子”模式,双航母舰队、055驱逐舰的列装以及新式核潜艇部队的研究,都标志着中国海军的蓝水化进程在迅猛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中国军舰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采购中国军舰可能并不是俄罗斯当前的最佳选择。


此外,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的考量也不容忽视。

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国,其地缘政治影响力深远。

俄罗斯军队普遍认为,采购中国军舰可能会被一些周边国家视为其军事实力下降的信号,从而引发地区内地缘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因此,俄罗斯在采购军舰时不得不谨慎考虑地缘政治因素。


俄罗斯坚持海军独立自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过度依赖中国军舰的采购来满足其海军装备需求,就会对中国的武器装备形成依赖,进而让海军战略武器装备上失去独立自主性,使俄罗斯受到更多的制约。

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俄罗斯海军在采购军舰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家战略利益和部队自主性的需求,在自研自产和采购外国军舰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


不过,俄罗斯也并非完全排斥与中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合作。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例如,2023年,时任俄罗斯海军总司令叶夫梅诺夫在访问中国期间,参观了中国某地的造船厂与青岛海军基地,并在参观期间登上了055型驱逐舰,了解中国军舰制造能力以及舰船技术水平的意图十分明显。

今年早些时候,新任俄海军司令莫伊谢耶夫上将也借着参加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的机会访问了中国,与中方商讨了两国海军合作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大概率也包括军事技术合作的议题。


总之,俄罗斯不购买中国军舰,不是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综合考虑了经济、产业、地缘政治、战略调整和自主性等多方面因素后的结果。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