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权力如日中天,生前享尽尊荣,死后也绝不肯孤单入土。

于是,活人殉葬成为了他们延续奢华生活的极致手段。

美妾、侍奴,甚至无辜百姓,都成了墓中的“陪客”。

这些人,有的被灌下毒酒,有的被五花大绑,推入深坑,被活活埋葬在黑暗之中。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被活埋的殉葬者,在没有食物、没有水源,甚至缺乏氧气的墓穴里,到底能活多久?是几个小时?还是几天?亦或更长?



早在商周时代,活人殉葬就已成习。



那时,贵族们相信死后的世界不过是人世的延续,因此生前享有的一切,也必须在死后如数随行。

车马、酒食、舞姬、侍仆,样样不能少,而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便是“人”本身也被归类为随葬之物。

考古学家曾在安阳殷墟的帝王大墓中,发现过这样的景象:墓道一侧整齐排列着数十具骷髅,骨骸姿态各异,许多头骨残缺不全,有的甚至呈现明显的砍击痕迹。

最初被用作殉葬的,多是奴隶。

对那些没有名字的“人财”而言,死在君主身侧,反倒是一种“升迁”。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这项制度逐渐从奴隶阶层蔓延至更高的妃嫔与文臣之间。

为了彰显尊荣,皇帝们开始选择身边的心腹与妻妾陪葬。

那些曾在宫廷中笑靥如花、玉指轻抚琴弦的妃子,在一纸圣旨下,便成了陵寝中的死物,她们的生命,从未属于自己。

据传,成吉思汗死后,其军队秘密运送灵柩穿越大漠,所经之地,不问身份、不分性别,遇人便杀,只为掩藏帝王归葬之地的秘密。

据说有两万人在这场送葬途中化为尘土。

而陪葬的,不仅是他的军马与金银,更有四十名贵族女子。



这种从生到死的“征召”,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

辽主耶律阿保机死时,数百名臣子自尽殉葬;汉武帝陵中也曾发掘出大批后宫女子的骸骨。

生者如蝼蚁,死者如神祇,个体的生命犹如宫灯,在帝王的呼吸之间被吹灭,不留一丝声响。

明太祖朱元璋虽以“反元复汉”为号召,却也延续了元末残酷的殉葬旧俗。

据《明史》记载,太祖驾崩后,后宫妃嫔无论宠爱高低,皆“以忠烈之名,随葬而去”。

那些女子常被赐以“义节之名”,冠以“节妇”之号,命令她们在香炉之前自行服毒,或以绸帛自缢。



宫中太监则充当行刑者,清理尸体,将她们整齐摆放在皇帝棺椁四周,象征阴间的“后宫如画”。

那些被选中“陪葬”的人,在宏大叙事,往往是“忠贞”、“仁义”的化身。

朝廷甚至会颁布诰命,赞扬她们“情深义重,生死与共”,授予虚名,封予虚荣,却从未有谁问过她们是否愿意。



最常见的殉葬方式,是“赐死”。

在帝王辞世后,太监或宫中执事会以“圣命”为由,手捧一杯泛着银光的液体走入后宫,轻声命令某位妃嫔“归随皇上”。



那杯液体通常是混合了砒霜、水银或其他剧毒物质的“毒酒”。

女子若不从,就会当场被强制灌下。

毒药入喉,体内器官瞬间灼烧,如同火焰沿食道一路蔓延,她们的身体会剧烈抽搐,面孔扭曲,口吐白沫,死状极其惨烈。

然后她们的尸体被迅速抬入陵寝,被整齐排列在皇帝的棺椁左右,成为墓穴中永久的装饰。

但比起毒死,更残忍的是活埋。

活埋,并不意味着在死者身后掩上一锹土那么简单。



那些被选中的妃嫔或仆役,往往在皇帝尸骨未寒之时就已被五花大绑,蒙住双眼,装入封闭的木棺或直接被扔入墓道。

有些人根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是在耳边听见重重一声巨响——那是墓门关闭的声音。

从这一刻开始,真正的噩梦才拉开序幕。

墓穴漆黑,潮湿,空气稀薄,没有光,没有声,只有心跳如鼓,敲打着每一个即将死去的人的神经。

那些被活埋的人,有的开始撕扯自己的衣服,试图找到一丝缝隙呼吸;有的试图用拳头砸开墓壁,但石墙如铁,血肉之躯根本无从动摇。



更多的人,则陷入彻底的精神崩溃,四肢抽搐,蜷缩在地,甚至哀求同伴杀死自己,结束这场地狱般的折磨。

考古学者曾在某座汉代贵族墓中发现数具婢女的骸骨,她们的头骨开裂,手腕脱臼,指甲中残留泥沙,显示她们在墓中曾拼命抓挠地面,试图爬出棺椁;

一位妃嫔的骨骼甚至被发现倒挂在墓室的石柱上,似乎在垂死挣扎中试图攀爬逃生。

这些姿态,不再是单纯的“死者”,而是活生生的抗争者。

而如果说活埋是冷酷的“肉体折磨”,那么“箱殉”便是彻底的精神凌迟。



所谓“箱殉”,是将人四肢斩断,放入方形木箱中,彻底剥夺其行动能力,令其只能以扭动残肢的方式苟延残喘。血液喷涌,伤口感染,混合着污血与泥土的气味熏天。

这样的殉葬方式,曾在战乱频发的南北朝与五代十国时期短暂流行,用以惩戒不从命的奴隶与俘虏。

还有一些陪葬者,他们甚至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处理”——在帝王死后的安葬前夜,他们被关押于陵寝角落的石牢内,无人问津,任由其在饥饿、寒冷与恐惧中自然死亡。

若有谁还幸运地活着,那在墓门封闭那一刻起,便注定成为无处可逃的幽魂。



最令人心碎的是,在一些墓葬中,考古队还曾发现“群体殉葬”痕迹——数十人被整齐排列地活埋于主墓四周,其中一些双手紧扣,甚至是父母与孩子相拥而亡。

每一具骸骨,都曾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却因一纸圣命、一念虚妄,化作墓穴中的冷骨。

按照现代科学的推算,一座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地下墓穴,若密闭良好,可储存约30万升空气。

听起来似乎很宽裕,可若墓中封入100名活人,那么这空气也不过能维持四到五天。



空气含氧量逐渐降低,二氧化碳悄然上升,人群中最先感知到变化的,往往是那些体质最差的:头晕、呕吐、剧烈胸闷,如同溺水一般的缺氧感会悄然袭来。

一开始只是心跳加快,随后是肢体僵硬,意识模糊,最后进入昏迷状态,安静得像是沉睡。但那种沉睡,是永远醒不过来的黑暗。

这还是在“理想”情况下的预测。

事实上,古墓多为结构复杂、层层封闭的石室,氧气无法外部流通,一旦棺椁合上、墓门封死,就相当于将人丢进一口巨大的棺材中。



在这样逼仄的环境里,呼吸成了最奢侈的行为。而人的生理反应却难以克制,越是惊恐,越是剧烈喘息,氧气消耗得也越快。

墓穴越深,空气越稀薄;墓门越重,生机越渺茫。

许多殉葬者并非立刻毙命,而是经历了一场与自己身体博弈的煎熬过程。

尤其当人数众多时,空气被迅速污染,甚至不到一天便有人因窒息而死去。

氧气的缺乏只是杀死他们的第一道刀,紧接着降临的,是饥饿与干渴。



水源在密封的地下陵墓中几乎是奢望。

没有溪水流淌,没有雨水渗入,哪怕仅存的一滴水,也可能早已混杂尘泥与尸体腐败物。

生理学研究显示,一个正常成年人在没有食物却能获得水分的情况下,可以坚持7到10天。但若水分也断绝,那死亡将提前降临。

而饥饿,虽然杀伤力不及缺水那么迅速,却更具心理摧毁力。

腹中绞痛、四肢乏力、脑神经跳动般的痛楚,会一点点瓦解人对生存的渴望。

在墓穴中,活人之间,为了多活一天,会演变成最原始的猎杀者。



更有甚者,一些帝王墓穴中设计了精巧的“机关系统”,一旦棺椁就位、墓门封闭,某些石缝或闸道将立即关闭空气通道,活人将立刻陷入死境。

还有的墓穴采用“死门活锁”的布局,一旦封闭后,无论如何推拉,都再无可能开启,为的就是彻底杜绝任何逃亡的可能。

那么,究竟一个人在这种墓穴中,最多能活多久?

综合氧气、食物、水源与精神崩溃等因素,考古学家与生理学家保守估计,最“幸运”的殉葬者也不过能苟活10日。



而绝大多数人,在48小时内就会失去意识,进入器官衰竭阶段。

他们不是立即死去,而是在漫长的死亡旅程中缓缓熄灭。他们看不到阳光,也听不到人声,唯一能感知的,是自己缓慢停止跳动的心脏,是身边同伴一个接一个的倒地声,是死亡正在悄然靠近的步伐。

这一口气,值不了几命,却耗尽了一生。



康熙元年,一道诏书自紫禁城中传出,宣告自今日起,凡皇室成员驾崩,其后宫侍妾一律不得殉葬。



这道诏令之后,帝后之墓中再无活人随葬。

这是历史上极少数从皇权内部终止的制度之一,没有农民起义,也没有外敌压近。

当我们今天再走进那些恢弘的古墓——无论是殷墟的王陵,还是西安的地宫——面对石壁上寂静的浮雕、残破的骨架、尘封的陪葬器物,心中浮现的,不该只是对帝王荣光的赞叹,而应是对那无数被掩埋的生命的缅怀。

因为他们曾是人,不是供品。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