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考古是拆盲盒,那帛书绝对是其中的隐藏限量款。为什么帛书留存甚少?
文物保护行业有句话叫做“湿千年,干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文物保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帛书的载体——丝绸,本就脆弱。作为有机质的丝绸,怕潮怕蛀惧碱。不论是书画装裱的丝绸卷轴,还是衣橱里的真丝衣裙,丝绸制品的保存始终是个精细活计,想让帛书穿越千年,更不是件容易事。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讲述了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帛书、马王堆汉墓帛书和甘肃敦煌悬泉置帛书这些“限量隐藏款盲盒”背后的故事,也让我们能从中一窥帛书留存之艰。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
给帛书一个“地下恒温室”
1972 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能完好保存至今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结构示意
地面之上有4.5米高的土堆,地面之下有16米深,一般的地下水侵蚀不到,形成天然的物理屏障。由棺椁、白膏泥(黏土)和木炭构筑的多重“保险箱”层层嵌套,在墓室内营造出密闭的缺氧无菌环境。正是这种保存条件,让帛书如同沉睡在恒温恒湿的“时光胶囊”中。当考古工作者开启棺椁时,见证了千年不腐的奇迹——不仅丝帛字迹如新,就连辛追夫人遗体的肌肤仍保有弹性触感。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 ——
把帛书埋进“天然干燥剂”
在极端干燥的沙漠里,帛书直接被“冻干保鲜”。
悬泉置遗址西墙外有一片区域,考古人将之命名为“灰区”,是两千多年前驿站里的人们丢弃、堆放垃圾的地方。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
当考古队以为发掘将告一段落时,就是在这片看上去不起眼的灰堆里,发现了三封较为完整的帛书私人信件。
△甘肃敦煌悬泉置帛书
然而,有些帛书躲过了微生物,扛住了地下潮湿,却仍难逃盗墓与流失的劫难。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
海外漂泊至今
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被盗,出土了目前唯一存世的战国帛书。美国人柯强以“拍照”为幌子,骗走珍宝,使得子弹库帛书流入美国,至今仍难归故土。《帛书传奇》节目披露了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帛书—子弹库楚帛书被骗至美国的完整流转证据链。
楚帛书虽历经波折,但命运的丝线却并未就此断裂。1973年,考古队再次打开这座楚墓,在椁盖板的一个夹层中,发现了一幅精美帛画《人物御龙图》。《帛书传奇》用舞蹈复现了帛画中楚国士大夫腰佩长剑,驾驭巨龙飞升行进的景象,带我们体验了楚人无边的浪漫。
△舞蹈《御龙行》
专家认为,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图》帛画中的男子,是楚国士大夫的形象,应该就是墓主本人。子弹库帛书则是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物,死后随葬墓中。
从1942年被盗出土至今,子弹库帛书和它真正的主人已经分离八十多年。但我们相信,流失的,终有一天会回家;分离的,总有一日会团圆。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人物御龙图》帛画
帛书的故事,像被时光封印的“千年盲盒”——有人拆出楚人的浪漫想象,有人摸到汉代的丝帛墨香,而每一道纤维里沉淀的墨色,都蕴藏着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诉说着中华文明深处的记忆,等待我们用匠心呵护,唤醒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
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苏威豪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