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摘编自《中国心法》。作者:赵昱鲲,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讲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责编 | 柒 排版 |二月 第 8932 篇深度好文:6295 字 | 13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人生意义,是人生的终极问题。
有个笑话说:有一位大学哲学教授,去其他学校访问,在校园门口被一个保安拦住。保安问他:“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教授大惊失色,在校门口徘徊思索、喃喃自语了半天,连要进校办事都忘了。
确实,“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任何一个严肃对待人生的人,都会思索的问题。
虽然和功利得失一点关系都没有,无视这些问题也完全不妨碍一个人好端端、乐呵呵地活着,但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说,任何人就算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但是内心隐隐约约地,其实对这三个问题,也都有模糊的答案。
人生意义和蓬勃心理的关系更不用多说。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迈克尔·斯泰格(MichaelSteger)教授是研究人生意义的专家,他的研究发现,感到人生有意义的人,爱和快乐更多,恐惧、愤怒、羞耻、难过更少,对人生更加满意,也更少抑郁。
所以,有不少心理学家干脆主张,不要追求幸福,而应该追求意义。幸福不过是意义的副产品。人生有意义,做事会感觉更有干劲,遭遇挫折也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你知道其中的意义。
用尼采的话说:“那些知道‘为什么’的人,能忍受任何苦难。”反过来,如果人生没有意义,不知道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自然难以达到蓬勃丰盛的心理。
我就有过这样的阶段。我是由于对“幸福的科学解释”而接触到积极心理学,但去学积极心理学的决定性原因,却是因为积极心理学也研究人生意义。
我生于1970年代,长于1980年代,那个时代充满理想主义,让我也一直在思索: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虽然从外表上看,我一直在顺利地上学、考试、留学、工作,但其实我大脑后台里一直有一个线程在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我当时已经算是过上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但我对人生并不满意,因为我不知道追求这些物质目标的意义,又在哪里。
所以,我才会转行去学积极心理学,然后发现,我的思路一开始就错了:我总在头脑里面思考人生意义,要把它想通。但其实,人生意义不能仅仅靠理性,而要更多地靠情感。
一、人生没有意义,
但人生来就有意义感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很简单:人生没有意义。
我这辈子读过的最重要的书,是理查德·道金斯的名著《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用大量科学研究,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生物体,包括人类,只不过是基因传播自己的工具。
人类引以为傲的理性、情感、美德,都只是基因为了更好地传播自己而进化出来的手段。父母在基因的驱使下生下了我们,而我们这套由基因组装的肉体也终将衰败、消失,所有这些记忆、想法、情感都会灰飞烟灭,只留下子孙还带着那一套基因,可能继续流传在这个世界之上。
但是,人类基因为了更好地传播,带来了一个奇妙的副产品:意义感。
首先,人类大脑特别喜欢找规律,因为这可以减轻认知负荷,预测未来,指导你的生活。
所以,大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自动地进行总结,寻找其中的规律,有时候哪怕是没有规律,它也能强行找出规律,比如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喜鹊报喜、乌鸦报灾,处女座出生的人都有强迫症。
人生作为每个人所经历的最大的现象,大脑当然也要想尽办法找出其中的规律: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预示着什么样的未来?这些都指向对人生的终极解释,也就是人生意义。
其次,人生有意义,能带来巨大的心理安全感和幸福感。秩序带来安全感,哪怕只是你感受到的秩序。为什么会干旱?为什么会发洪水?这些捉摸不透的自然现象让原始人不由自主地害怕。
但是一旦解释为:有个龙王在管下雨,好好祭祀龙王,就会风调雨顺,那么大家就安心多了。对于心理来说,重要的不是会不会出事,而是出了事之后你有没有解释。
如果对人生没有解释,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一堆零碎的事件,就会让你无所适从,觉得这个世界一片混乱,自己的人生不知所云。
但如果有了人生意义,就会像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中说的,“把点都连起来了”,你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了,就不再那么害怕,遇到挫折时,也会更加平静地去应对。
我在美国时就曾经很羡慕一些基督徒的态度,他们遇到苦难,也会难过,但不会绝望,而是说:“虽然我不能理解,但我相信这是上帝对我最好的安排。”
后来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找到了这种力量:尽人事以听天命。人生际遇,那是天命,我把意义放在“尽人事”,心中便无挂碍畏怖。
第三,人生有意义,能给人巨大的行动动力。
如果人生没有意义,那你只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做事的成功率也低。
如果知道人生意义的话,就会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而且对于实现目标充满动力,遇到挫折更可能坚持下来,能做成更多、更大的事情。
因此,有意义感的人,在进化上也有优势,更可能传播自己的基因。所以,人类天生就有对意义感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就会感觉头脑混乱、心里困惑、不安全,心理问题更多,而且做事也更失败。只要这个意义感需求得到了满足,不管意义本身是什么,心理都会更加健康。
换句话说,重要的不是人生意义是什么,而是你怎样才能感到人生有意义。
那么,这似乎就陷入了一个死局:人类需要意义感,可现代科学又表明,人生又没有意义。现代人就注定度过虚无、迷茫的一生吗?恰恰相反。
这反而意味着解放。我们不用再去苦苦思索人生意义是什么,而可以看看什么能够带来意义感。
人生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人类探索了几千年,争吵不休,最后答案看来就是无解。可什么能够带来意义感?这个问题心理学就有大量研究可以借鉴了。感受嘛,心理学表示,我熟。关键是对人生意义祛魅。
在传统上,人生意义都是那些金光闪闪的大词:上帝、真理、人类、民族。但是,人生意义感,其实就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和安全感、幸福感、自我价值感,并无本质区别。
如何获得安全感、幸福感、自我价值感?心理学已经有了大量研究。要获得意义感也一样,并不需要深山打坐二十年,而可以看看心理学怎么说。
二、中国式人生意义的优缺点
迈克尔·斯泰格在大量研究后提出,人生意义感由三个要素组成:理解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衡量人生的价值、找到人生的目标。
这三项要素都有,你才会感到人生有意义。
它们其实就分别对应于人类进化出意义感需求的三个原因:找规律、安全幸福感、行动动力,因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就是安全、幸福这些感受。
这个模型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以前花了那么多时间去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却始终找不到答案,因为理性思考只能解决“理解人生”这一个要素,但不能让你感到人生值得度过,也不能给你提供人生目标。从这个模型出发,就可以来比较中国式和西方式的人生意义。
首先,在“理解人生”方面,西方文化从彼岸世界给人生赋予意义,比如人由上帝创造,因此意义是皈依上帝;中国文化在这个世界里寻找意义,这辈子就是要把人生在这个世界活好。
显然,西方式人生意义更具有审美价值,宏大、永恒、高尚,而且也好理解。相比之下,中国式人生意义就显得有些老土了,而且似乎逻辑也不太对,“把人生活好”,并没有回答“人生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彼岸世界的存在。这时,西方式人生意义原本上升得有多高大,现在破灭得就有多惨烈。
尼采那句“上帝死了”,对于西方人的心理冲击,远远超过中国人的想象。有的人走向虚无主义或者享乐主义,而有的人则陷入抑郁和各种心理疾病。过于精美的理念往往是脆弱的,一旦被打破以后,一地残渣反而更加难以收拾。
相反,中国式人生意义虽然看上去比较质朴笨拙,但却更加扎实,因为它是扎根于现实世界,因此只要人还活在这个世界,就不会破灭,它回避了对“人生本质”的讨论,中国文化本来就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究“本质主义”。
提到人生,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人想到的是“人生是怎么回事”,但传统中国人想到的是尘世间的烟火气: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过年时放的爆竹、工作的艰辛、亲情的挂念……
我们不直接回答“人生是什么”,而让人自己好好地去生活,在生活中你自然就会明白人生是什么。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归根到底,从理念去理解人生,一旦理念错了,便全盘皆错。彼岸世界的破灭是一例。
还有比如李泽厚先生批评海德格尔哲学,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认为“个体的死亡才是真正切身的无可替代的本真……其他都是非本真”,因此就滑向“空的深渊”。
最后海德格尔加入纳粹,很多战死的纳粹士兵口袋里都装着海德格尔的书,就是因为错误的理念,导致了错误的人生意义。
相比之下,中国式人生意义可能会显得庸俗,也许人生没有那样激情燃烧,但也不会犯这么离谱的错误,因为从现实世界出发,立足于世俗生活,就不会走到那样的极端。再看“衡量价值”方面,任何人生意义都能带来正面感受。
相对较而言,西方式人生意义更加明确、高大上,带来的正面感受更加热烈、兴奋,而中国式人生意义比较模糊、实用,带来的正面感受更加平缓、宁静。
这是两个文化本身不同的情感取向偏好,没有高下之分,都是好的人生体验。
最后,“人生目标”方面,西方式人生意义和中国式人生意义都能提供清晰的人生目标。在行动动力方面,理念高大上的西方式人生意义能带来更加强烈的动力。
但是,西方式人生意义更可能犯错,提供的是错误的人生目标,那时动力越强,反而会造成越可怕的灾难。
此外,中国式人生意义更加容易操作,因为意义就来自于生活,而如何把人生活好,那就可以具体落实人生目标了:锻炼身体、享受美食、天伦之乐、创造性工作,等等。
西方式人生意义往往来自于理念,虽然高大上,但是也就难以够得着。皈依上帝,到底该怎么做才是虔诚?全人类福祉,到底该怎么做才是真的提升?一不留神,就南辕北辙了。
总结起来,中国式人生意义和西方式人生意义各有千秋。
但是,在现代社会,西方式人生意义已经遇到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困难:彼岸世界靠不住。“上帝死了”,西方社会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上帝替代品,但这些新的人生意义,也往往都建立在彼岸世界的理念之上。
如果往下仔细推导过去,最终都难以逃脱一个“空”,因为人不过是基因传播的工具,你说的那些理念,虽然宏大、永恒、高尚,但是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时,中国式人生意义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我们拒绝“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不去从理念推导人生意义,而是从人生当中活出意义。
这样的人生意义,不仅仅能帮到当代中国人,而且如果推广开去,也可以帮到全世界的现代人。
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主张“中国哲学登场”,因为中国哲学可以治疗西方哲学的“空”,把现代人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现实世界,就在这个人间,体验踏踏实实的意义感。
三、如何建构中国式的人生意义?
首先,需要放弃“人生有特殊意义”、“人生对所有人都有一样的意义”、“人生有预先注定的意义”等观念。
这些观念都是来自于科学还不昌明的古代,人们普遍过于抬高人类的位置,以为人生一定有神秘、高贵、了不起的涵义。
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人生只是自然界偶然的结果,因此,再去寻找那些宏大、永恒、高尚的意义,注定只会落空。这其实是一个好消息。
老子说:车轮中间是空的,才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车才有用;器皿中间是空的,才能放东西,这样器皿才有用;房子中间是空的,才能住人,这样房子才有用。
“有”是已有的好处,但“无”,才能让事物发挥作用。因此,人生的本质是“空”,正好可以让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情况去定义。
如果人生真有先天注定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意义,那我们就失去了选择,只能按照那一种方式去生活了。
在传统社会,我们也往往难以选择其他生活方式。可是在现代社会,中国式人生意义就意味着更大的解放,因为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情况去建构。
具体怎么做呢?
要诀是“我之常情”:根据我的情感和我的具体情况,通过理性思考和梳理,建构出自己的人生意义。
问问自己:是什么能给我带来积极的体验,并给人生提供具体的奋斗目标和动力?
有一项总结了众多对人生意义研究的元分析结果可以供你参考。
首先,虽然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能带来最多人生意义感的对象却是出奇的一致:人际关爱。尤其是家人,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因素。
其次是友情,也就是与家庭之外的人的连接。
除此之外,人们还经常从以下对象获得人生意义感:
“工作、职业、事业、教育、学习、健康、个人幸福、动物/宠物、自然、个人目标、未来抱负、个人生活、满足基本需求、个人成长和发展、人权和价值观、理想、助人、财务安全、爱好/休闲活动、服务、文化和传统、社会事业、人文关怀、信仰、表达、创造性活动、家庭和花园、技术和物质财富。”
显然,人际连接最重要,尤其家人,更是重中之重。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家人是我们最重要的情感所系。
其余的意义感来源,也大多是“人之常情”。当然,这个列表只是参考,你不需要从中挑选,而应该更多地从自己日常生活中反思:
我最喜欢做什么事情?什么情况下我最开心?什么让我最有动力?我最想达成什么目标?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你的人生意义感来源。拿我自己来举例。
我最喜欢的事情有:跟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跟孩子玩、聊天、学习,陪伴他们一起成长,跟家人一起旅游、看剧、打牌等等;读书、思考、写作,向别人那里学习,整合成自己的理解后,再写出来和其他人分享。
我最开心的情况是:家人的开心;看到自己能够帮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好;读到好书、恍然大悟的那一刻,自己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让我最有动力的是:照顾好家人,如果他们生活不好,会给我带来深深的不安;读书、思考、解惑,我对这个世界很好奇,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对社会有贡献,能帮到别人的心理更丰盛,让世界变得更加仁义。
我最想达成的目标是:给家人提供支持,当然不是要富贵,而是让他们可以通过奋斗去实现人生意义,不用被迫卷入低水平的生存竞争中;创造出自己的思考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更加蓬勃,世界更加仁义。
整合到一起,我的人生意义就是:发挥好学、创造等优势,照顾好家人,帮助别人的心理更加丰盛,世界更加仁义。它听上去平平无奇,但能给我带来积极的体验,给我的人生提供奋斗目标和动力。
这种中国式意义也让我们更加“活在当下”,因为意义就来自于当前的生活,所以你只要专注于当前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可以收获意义感。
比如说,陪伴孩子成长,就不是一个手段,而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因此我带孩子的时候,不会焦虑他们的学习、表现,也不会烦躁他们怎么玩个不停,让我无法工作,而是就安心地停留在这一刻,享受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活在当下,是因为当下才是最好的意义感来源。如果是思考“人生意义”,那就容易更多地关注过去“我从哪里来”、未来“我到哪里去”。但是,只有当下是唯一真实的。
关注当下才能生活在真实之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觉察,因为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意义感之中。
所以,意义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人生没有提前注定好的意义,而是需要靠你每时每刻的自主行动,体验到人生的意义感。
我们不是要追寻人生意义,而是要有意义地活着。前面提到,有些心理学家主张不要追求幸福,而应该追求意义,因为幸福不过是意义的副产品。
在我看来,意义也不用追求,而只要专注如何把自己的人生活好,因为意义感不过是美好人生的副产品。
你也可以试着仔细思索那四个问题,从中建构出你的人生意义。重要的不是这些意义是否揭示了人生真相,而是能让你感到人生满足、充实、有目标和动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