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Are Young People Everywhere So Unhappy?

以下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以及我们对此能采取的措施。

作者:亚瑟·C·布鲁克斯是《大西洋月刊》的特约撰稿人,也是《如何构建幸福生活》播客的主持人。


插图作者:扬·布赫齐克

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5月1日中午12点

最近我们听到很多关于美国年轻人有多痛苦的消息。在最近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美国的排名降至该调查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平,而这一结果是由美国30岁以下人群的不快乐所导致的。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对这些关于幸福的国际排名持一定的怀疑态度。编制这些排名的机构总是通过回答“世界上哪个国家最幸福?”来吸引大量关注。他们得出的答案通常是芬兰,丹麦和其他北欧国家紧随其后,其依据是让多个国家的人们回答一个关于生活满意度的自我评估问题。我不太相信这种方法,因为我们无法基于如此有限的自我评估来准确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回答问题。

但我对各国国内的变化非常感兴趣,比如美国年轻人幸福感的下降。一项新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以及许多其他问题:《全球幸福研究》基于一个由多个机构组成的联盟所进行的调查,其中包括我在哈佛大学人类繁荣项目的同事们。这项调查同样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但它收集了关于幸福感更全面的数据,涵盖大约六个不同的维度,涉及22个国家,调查对象超过20万人,并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跟踪。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这项调查表明,尽管年轻人的情感和心理困扰在美国等富裕的工业化国家更为明显,但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在发生。

学者们长期以来一直注意到,幸福感在人的一生中往往呈U形曲线:自我报告的幸福感在青年和中年时期逐渐下降,然后在大约50岁左右开始,在晚年时期回升。达特茅斯大学的经济学家大卫·G·布兰奇弗劳尔(他和他的合著者安德鲁·J·奥斯瓦尔德在2008年率先提出了U形曲线假说)在145个国家都验证了这一结果。

U形曲线的左侧表明,传统上,青少年和年轻人平均比中年人更幸福。但鉴于过去几十年中青少年和年轻人被诊断出的情绪障碍明显增加,我们可能会预期在新的评估中,U形曲线的左侧会向下移动。果然,《全球幸福研究》的新研究在美国和世界各地都发现了这一点:幸福指数并非从成年早期开始下降,因为现在它的起点就很低;它一直处于低水平,直到在预期的年龄开始上升。

这是个坏消息,而且相当糟糕。但也有一些好消息。这项幸福调查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情况,打破了这种全球普遍模式:在那些拥有更多朋友和亲密社交关系的年轻人中,呈现出更传统的U形曲线。这与我自己的研究相吻合,我的研究探讨了在当今这个由科技介导社交的时代,年轻人如何缺乏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关爱,而没有这些,没有人能够真正幸福。这种因更多人际联系而产生的例外情况,是我们解决年轻人不幸福这一普遍问题的起点。

对于像美国这样富裕的西方国家所面临的更为明显的幸福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日益增长的世俗化趋势,这体现在所谓的“无宗教信仰者”(即那些宣称没有宗教归属的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上。在美国,无宗教信仰者在人口中的比例自2007年以来几乎翻了一番,达到29%。学者们长期以来一直发现,平均而言,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无宗教信仰的人更幸福。

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现象呢?一种能给许多人带来切实幸福感提升的行为,却在明显衰退。研究人员假设,这种现象在富裕国家占主导地位,本质上是富裕的一种体现: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富有,人们变得不那么虔诚,因为他们不再需要宗教的慰藉来应对诸如饥饿和英年早逝等痛苦。

我对这种经济决定论的解释表示怀疑。正如人们从以往研究中所预期的那样,这项新调查显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宗教礼拜的人,在全球平均水平上,其幸福指数比不参加的人高出8%。但它进一步揭示,这种积极影响在最富裕和最世俗的国家中最为显著。这一发现表明,与唯物主义假设相反,财富并不是形而上慰藉的重要来源,参加宗教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相对独立于经济因素。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当宗教衰退时,富裕国家的许多人到底缺失了什么?社区联系和社会资本是两个答案。但更深刻的答案是意义,这是该研究中衡量幸福的一个类别,通过询问参与者是否觉得自己的日常活动有价值,以及是否理解自己生活的目的来进行衡量。调查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这种意义感呈负相关:一个国家越富裕,其公民就越感到缺乏意义。

其他人此前也观察到了这种模式。2013年,研究人员在《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观察了一个更大的国家样本(132个),并得出了与《全球幸福研究》相同的结论:在回答“你觉得你的生活有重要的目的或意义吗?”这个问题时,高收入国家的调查受访者表达的信念比低收入国家的受访者弱得多。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结果很可能是由富裕国家的世俗主义所导致的。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社会中的物质成功是否会自然而然地削弱宗教或精神信仰,进而削弱意义感,从而也影响幸福感呢?当然,历史上许多作家和思想家都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事实上,我们可以追溯到《圣经》新约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富有的年轻人问耶稣,他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进入天堂。耶稣告诉这个年轻人,要卖掉他所有的财产,分给穷人,然后跟随他。福音书中说:“那人就变了脸色,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很富有。”

《全球幸福研究》揭示了许多有趣的模式,无疑会在未来几年激发更多的研究。但你不必等待这些研究结果应用到你的生活中,尤其是如果你是生活在富裕的后工业化国家的年轻人。以下是你可以立即采取的三件事:

1. 把与家人和朋友的亲密关系置于几乎一切事情之上。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使用科技平台与这些亲人互动;专注于面对面的交流。人类生来就需要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 思考如何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鉴于我在前一篇专栏文章中所提到的“无宗教信仰者”的趋势,这可能看起来是一种反主流文化的行为。但让我们把精神层面宽泛地定义为不限于有组织宗教的信仰、实践和经历,甚至可以是一次哲学之旅,它能帮助你超越日常的琐碎,找到目标和意义。

3. 物质享受固然不错,但它们无法替代你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金钱买不来幸福,只有意义才能给你带来幸福。

我知道,最后一点是老生常谈。但老生常谈的优点就在于它们是真实的,而这项幸福调查揭示了我们是多么容易忘记这些重要的真理。有时候,冷冰冰的硬数据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来提醒我们那些我们一直知道却又逐渐忽视的事情。

说明:本号刊发来自各方的文章,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不代表本号支持文章中的观点。由于微信公众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无法即时更新,因此,本站目前在腾讯新闻发布最新的文章,每天24小时不间断随时更新,请收藏以下地址(请完整复制),随时刷新:

https://news.qq.com/omn/author/8QIf3nxc64AYuDfe4wc%3D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