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从剧痛中惊醒,像是有无数根钢针在搅动……这是怎么了?
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约有5580万人患有痛风,男性痛风患病率是女性的3.26倍,预计到2050年痛风患病总数将达到9580万。
打开社交平台搜索,00 后的小王指着自己的脚问「这里痛是不是痛风」、做完入职体检的小李拿着高得吓人的尿酸指标回想自己至今二十余载的人生究竟吃过些什么、一米八几的小赵痛到走不了路被几个朋友抬进急诊……
没想到一向被当成「老年病」的痛风,已经开始找上年轻人。
13岁少年确诊痛风
痛风患者年轻化越来越严重
13岁确诊痛风,尿酸飙升至988umol/L,却擅自停药。25岁的小胡(化姓)痛风已12年,如今手脚关节布满痛风石,足底破溃渗液行走困难。
为何13岁就患上了痛风?小胡回忆,自己小时候几乎不吃早餐,每天用早餐钱买可乐,饮料每天喝2-3瓶,家里也是海鲜、老火汤几乎不断。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
近年来,痛风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像小胡这样的病例并非个例。根据2021年《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痛风患者已超1466万人。
中国疾控中心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监测公布了 2015 年和 2018 年两次全国横断面调查的结果,三年期间,高尿酸血症患病人数出现惊人增长。
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成年人群高尿酸血症总体患病率为 11.1%,2018 年上升到了 14.0%。其中,男性患病率从 19.3% 上升到 24.4%;女性患病率从 2.8% 上升到 3.6%。
其中,18~29岁人群患病率最高,为 32.3%。
尽管发作时痛得铭心刻骨,但痛风的控制治疗现状却并不乐观。调查显示,痛风患者中,仅 10%~46% 能够遵循医嘱进行降尿酸治疗,60% 的患者依然存在痛风反复发作并进展加重的情况。
在门诊常常有急性期的患者,约定好的复诊从不按时来。痛得厉害的时候说“医生救救我”,但到了复查时间却不来,下一次又因为痛风再次发作回到门诊。有些患者只有痛的时候才听得进去,不痛就不当回事了。
广东成痛风大省
为何广东人会被痛风盯上呢?
还有研究表明,在我国,每100个人中就有超过17个人有高尿酸血症,有超过1个人受痛风困扰。
而广东是中国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最高发的地区之一,每100个广东男人中就有超过30个患有高尿酸血症。
众所周知,痛风、高尿酸血症与嘌呤摄入过多有关,而饮食正是摄入嘌呤的主要途径。
在广东人有句俗语“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还有知名连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中一句歌词,“最怕日日要煲靓汤”,就可以看出广东人对汤有多热爱。
一口靓汤入喉,除了带给味蕾极致的享受,还带给了身体大量的嘌呤,长久以往就造成了尿酸过高,严重的还会引起痛风。
除了靓汤,广东属于沿海地区,四季鲜美海鲜那是一样不缺,再搭配上各种白切鸡、烧鹅、牛肉火锅、牛杂、猪杂等各种肉类,要是天气热还要再来上一瓶啤酒,妥妥的痛风大餐。
说到这里,最最只能晒一下自己的体检报告了,这个尿酸值,可还算一名“合格”的老广。
此外,广东全年日照长、气温高、雨多雾重、湿度大,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湿热”环境,也造就了广东人“湿热”、“痰湿”这种容易被痛风缠上的体质。
让人痛风的不仅是嘌呤
还有生活方式
降尿酸是治疗痛风的头等大事,高嘌呤食物也就成了患者眼中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但管住口,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嘌呤不仅来自于食物,也是细胞的重要成分,身体每分每秒都有细胞分裂、死亡、新生,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嘌呤被释放、分解、代谢、重组。而多余出来的嘌呤,就经由肝脏代谢,终产物才是尿酸。
人体内的嘌呤,仅有约 20% 来自外部食物,80% 都来自于内源性的身体代谢。
2018 年,一项发表在 BMJ 上的研究通过对 1.6 万名欧洲人群的分析后指出,饮食干预仅能解释 ≤0.3% 的尿酸水平变异,甚至远不如遗传变异所带来的影响(23.9%)。
比起吃多了嘌呤,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活里被大量摄入的含糖饮料、酒精;不喝水、不运动、一坐一躺就是一整天,熬夜再整一顿高油高盐的小夜宵;又或者是为了追求瘦身、塑性而进行过度健身、节食……
即使管住了入口的嘌呤,没管住其他的生活方式,尿酸还是会一路飙升,直到痛感锤响警铃。
怎样有效降尿酸?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
痛风是一张黄牌警告,如果继续放任不管,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都会找上门来。有研究发现,尿酸每增高 1 mg/dl(大概 60 μmol/L),伴随着糖尿病风险相应增加 20%。
痛风和其他的慢性病管理道理都是一样的,控制不好,任由疾病发展下去,肯定是有危害的;如果修正生活方式,大多数都能够得到缓解。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检测血尿酸、定时复诊……对这届年轻人来说,想做一个成熟的大人,管理自己的健康或许就是成年后重要的一课。
① 调整饮食结构
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这些食物富含嘌呤,摄入过多会增加尿酸的产生。
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这些食物嘌呤含量低,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
控制脂肪和盐的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盐摄入会影响尿酸的排泄,不利于降低尿酸。
注意:虽然说大部分的蔬菜嘌呤含量低,但是有部分蔬菜、菌菇和豆制品的嘌呤含量甚至远超肉类。例如:芦笋、紫菜、欧芹、鲍鱼菇(干)、金钱菇(干)、花菇(干)、茶树菇(干)、蚕豆、黄豆、绿豆。
②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尿酸的排泄。建议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乳酸堆积,影响尿酸排泄。
③ 控制体重
肥胖是痛风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控制体重对于降低尿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建议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来减轻体重,避免过度减肥导致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
④ 限酒和限含果糖饮料
酒精摄入量与痛风发病风险呈剂量效应关系,轻度饮酒、中度饮酒和重度饮酒均比不饮酒或偶尔饮酒容易发生痛风。富含果糖的饮料可增加患痛风的风险。
⑤ 药物治疗
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如尿酸水平仍未能控制在理想范围,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药物。
还有这些误区要知道!
误区一:痛风只是关节疼痛,不会伤肾
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痛风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的高尿酸血症会对肾脏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因此,痛风患者应高度重视肾脏健康,定期进行肾脏方面的筛查。
误区二:只要不吃高嘌呤食物,尿酸就能降下来
虽然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是降低尿酸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仅仅依靠饮食调整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降尿酸效果。痛风患者还需要注意控制脂肪和盐的摄入,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调理。
误区三:发作就要迅速降尿酸
痛风急性发作期不建议临时加用降尿酸药物,尿酸并不是降得越快越好。
因为如果尿酸突然下降,一方面会使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脱落,另一方面会使血尿酸在关节腔内沉积,从而加重疼痛。
急性期应以控制关节炎症和疼痛为主,待症状完全缓解7~10天后再逐步开启降尿酸药物治疗,以小剂量逐步平稳降低尿酸水平为宜。
误区四:苏打水包治痛风
苏打水是一种含有碳酸氢钠的碱性饮品,可以协助碱化尿液,有利于尿酸溶解于尿液中,从而帮助尿酸从人体内排出。
但其降低尿酸水平的效果并不明显,也达不到治疗的效果。长期过量饮用苏打水,还可能会导致胃胀、电解质紊乱、造成骨质疏松等潜在副作用,得不偿失。
误区五:纯素饮食保平安
许多痛风患者从无肉不欢变成素食主义者后,痛风还是反复发作。原因在于人体内尿酸只有20%是外源性合成,另外80%尿酸是内源性代谢生成,不受饮食影响。这时候就要靠药物帮忙。
误区六:喝柠檬水能降尿酸
柠檬水富含维生素C和柠檬酸等有益成分,可以改善身体免疫力和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但不能直接治疗尿酸高。
别把尿酸高当小事
痛风起来要人命!
编辑:Selex
图文来源:丁香医生、广州广播电视台、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康南海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最生活出品,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