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西安丝路旅博会咸阳展区前,你很难不被这种奇妙的混搭感击中——左手边非遗匠人正将皮影戏道具细致装裱成艺术摆件,右手边穿着汉服的姑娘们正用手机直播试吃槐花蜜的香甜。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或许正是当下文旅产业最动人的打开方式。
当槐花香甜遇见文旅创意
永寿县展位前永远排着最长队伍,游客们举着沙棘醋小杯轻啜,有人突然笑出声:“这不就是我奶奶腌菜的老方子吗?”文旅局工作人员张晶晶递过一块槐花饼,顺势接话:“我们就是用‘奶奶的手艺’做文章呀!”
五月的永寿县会被30万亩槐树林染成雪海。当地人说,以前槐花只是“穷人的口粮”,如今却成了撬动文旅经济的支点。游客不仅能体验采摘槐花的野趣,还能在农家乐亲手蒸制槐花麦饭——蒸笼掀开的瞬间,蒸汽裹着花香扑面而来,你懂的,那种原生态的感动最抓人心。展会上推出的槐花蜜润喉糖、槐花精油皂等衍生产品,巧妙地将地域符号转化为可携带的记忆。怎么说呢,当文化有了具体的味道和触感,传播力自然翻倍。
千年技艺的现代新生
茯茶文化展区总飘着若有若无的茶香,但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茶饼,而是摆在C位的茯茶眼贴。来自西安的孙女士正往购物篮里装第六盒:“上次贴完黑眼圈淡了,闺蜜们追着要链接。”传统茯茶的发酵工艺被嫁接到美妆领域,这种跨界的智慧让人拍案叫绝。
泾阳县展柜里,手工钩织的毛线发卡让90后们挪不开眼。合作社大姐边钩织边感慨:“以前只会织毛衣,哪想到这些花样能卖到北上广?”非遗技艺的年轻化改造,需要的不只是设计,更是对生活场景的洞察。你看那套以汉代瓦当为灵感的书签,设计师特意把“长乐未央”的篆字改成了表情包字体——传统纹样突然就接了地气。
藏在美食里的文化密码
要说咸阳文旅的杀手锏,还得数那些“能吃的历史”。biangbiang面展台前永远上演着行为艺术:游客们举着手机,对着那个56画的复杂汉字比划:“这字怎么写进菜单的?”老师傅揉着面团大笑:“老祖宗发明这字,就为记住扯面时案板响的声音!”
金炫柿子酒的展台玩得更绝。他们用试管装酒,配着诗句标签:“秋酿红玉醉斜阳”——谁说土特产不能走国潮风?对了突然想起,桑葚原汁礼盒的包装竟是仿照秦代漆器纹样,喝完后盒子能当首饰收纳盘。这种“吃干榨净”的创意,把消费行为变成了文化传播的接力。
让文物活起来的魔法
文物复刻区总围着资深文青。那尊1:1仿制的淳化大鼎明明禁止触摸,还是有人忍不住伸手:“摸一下会不会穿越啊?”工作人员神秘一笑,转而推荐起袖珍版青铜器书镇:“把这个放办公桌上,甲方爸爸看了都不敢催稿太狠。”
最惊艳的当属弦板腔皮影的新玩法。传统《三打白骨精》被改编成密室逃脱剧本,游客要找齐皮影道具才能通关。非遗传承人李师傅说,现在年轻人学艺要先玩剧本杀:“得先让他们觉得酷,才肯静下心来学真功夫。”
文旅消费的沉浸式革命
走在展区里,你会发现咸阳人特别擅长制造“沉浸感”。茯茶品鉴区被布置成古代茶寮,穿着曲裾深衣的茶艺师不说“欢迎光临”,而是笑问:“客官要试今日的官茶还是私焙?”就连卖沙棘醋的摊位也玩起互动游戏——正确回答三个咸阳历史问题,就能解锁隐藏款口味。 (m.kvlkm.com)
这种体验设计藏着小心机:当游客为获得槐花饼食谱而关注公众号,为集齐四神纹玉雕铺首印章在展区来回探索时,文化传播早已在互动中自然完成。文旅局工作人员私下透露,展会三天内文创产品预售额破百万,其中30%来自线上二次复购:“我们要的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持续的情感连接。”
产业联动的化学反应
看似热闹的展会背后,是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以槐花产业链为例:上游链接30万蜂农和果农,中游由食品厂开发出12类深加工产品,下游通过文旅体验反哺原料基地建设。永寿县的民宿老板王姐说,现在全年都是旺季:“春天采槐花,夏天避暑,秋天拍银杏,连冬天都有客人来学蒸花馍。”
更妙的是跨产业联动。某款爆红的“茶诗里书灯”本是茯茶企业的周边产品,因灯罩上的诗词太美,反而带动了茶饼销量。这种“以文带旅,以旅兴商”的生态圈,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引擎。话说回来,当你看到七旬老奶奶熟练地用直播卖麦秆画,就该明白:文旅融合从来不只是风景,更是生活方式的革新。 (www.m039.com)
站在展区出口的回廊,电子屏正循环播放咸阳文旅宣传片。镜头掠过千年帝陵的沧桑,定格在年轻人举着文创雪糕的自拍笑脸上。这种古老与青春的对话,或许正是文旅产业最美的风景——文化在创新中永生,传统在体验中传承,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和续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