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力格尔草原:荒漠重生的第一现场
怎么说呢,当你亲眼看到德力格尔草原的草海在风中翻涌时,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科尔沁沙地南缘最大的流动沙丘。站在观景台上,向导老张指着远处说:“20年前我巡护时,得用毛巾裹住口鼻才能走路,现在嘛——”他笑着摘下一片樟子松的针叶,“你们看,能直接泡茶喝。”
这片3.8万亩的生态修复区藏着太多故事。春季研学季,常能遇见戴着红领巾的“小小护林员”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种植沙棘,他们手里的小铲子或许比父辈当年用的铁锹轻巧许多,但传承的分量丝毫不减。对了突然想起,去年有个孩子把自制的“节水浇灌器”带到植树现场,用饮料瓶改装的滴灌装置,倒是让林业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治沙学校:藏着人间奇迹的露天博物馆
沿着304国道向北行驶,会遇见几排红砖平房组成的特殊校园。这里的教室没有课桌椅,取而代之的是满墙泛黄的老照片和陈列柜里的治沙工具。1975年由第一代治沙人搭建的“地窨子”(半地下式窝棚)被原样保留,潮湿的泥墙上还能看到用木炭写的生产计划。
向导会神秘兮兮地掏出个布包:“猜猜这是什么?”展开来竟是半片渔网——当年治沙人用来固定流动沙丘的土办法。如今这些智慧已升级成无人机播种、大数据监测等科技手段,但在实操体验区,游客仍能亲手尝试草方格固沙法。有位北京来的摄影师在此蹲守三天,拍下清晨露水挂在麦草方格上的画面,取名《大地经纬》。
硅砂产业:点沙成金的魔法实验室
或许你很难想象,彰武人正在把困扰他们70年的沙子变成抢手货。在硅砂产业园,沙粒经过提纯后化身手机芯片的原材料,铸造砂车间里,3D打印用的精密模具砂正装车发往长三角。更绝的是生态透水砖生产线,暴雨天亲自踩过那些会“呼吸”的地砖,看着雨水瞬间渗入地下,比任何环保标语都来得直观。
厂区西侧的文创馆藏着惊喜:用硅砂烧制的茶具泛着珍珠光泽,沙漏里的流沙采自不同治理阶段的地块,颜色从灰黄渐变至浅金。最受欢迎的伴手礼当属“时光沙瓶”,能自选1949、1978、2023三个历史节点的沙样,透明瓶身里装着半世纪的人沙博弈史。
漠上奇旅:三条定制路线解锁生态密码
治沙史诗线
从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出发,经欧李山生态园眺望内蒙古边界,最后在章古台万亩松林里寻找“树王”。那棵70岁的樟子松腰围已达2.3米,枝干上深深浅浅的疤痕记录着1998年沙尘暴、2012年干旱等重大事件。
亲子探秘线
德力格尔景区推出的“沙漠盲盒”很有意思——给家庭发放特制指南针和地图,需要根据植物种类判断方位。孩子们在寻找沙棘、黄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生态演替规律。夜间在星空营地观星时,管理员老李会教你用北斗七星的位置,推算当年治沙人如何在无参照物的沙海中辨向。
味觉绿洲线
千万别错过独特的“沙泉鱼宴”。大清沟水库的胖头鱼用沙漠甘泉养殖,肉质自带清甜。搭配沙葱馅饼和欧李果汁,这桌全生态宴席能鲜掉眉毛。对了,库区东岸有片野生桑葚林,五月成熟时允许游客限量采摘,紫黑色的果汁染在手指上,三天都洗不净幸福的痕迹。
四季启示录:不同时令的生态剧场
四月跟着“三北防护林带”放线栽种,亲手埋下的松苗会在次年春天给你寄明信片——景区推出的树苗认养计划相当贴心,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专属树木的360度影像。七月沙漠植物园进入盛花期,淡紫色的砂引草和艳红的火星花铺成地毯,蝴蝶密度高到能撞脸。
要说最震撼的当属十月沙障艺术季。当地艺术家用麦草、芦苇在沙地上创作巨型大地画作,从空中俯瞰,几何图案与自然地貌形成的对话,简直像是地球写给宇宙的情书。等寒冬来临,雪覆沙丘的奇观又会变身天然摄影棚,去年某古装剧组在此取景,红衣白马掠过雪沙的画面,直接带火朋友圈定位打卡。 (816081.cc)
治沙人后代的自白:那些教科书没写的故事
在阿尔乡镇的农家乐,遇到第三代治沙人小刘。他爷爷那辈用背篓运苗,父亲开着手扶拖拉机巡查林带,到他这儿已经用上卫星遥感技术。“有年春天发现林区出现不规则枯黄斑块,AI系统报警说是虫害,结果跑去一看——”他憋着笑,“是野鸡群在开相亲大会。” (fenzhongzhuan.com)
这些鲜活的故事被收录进《治沙人口述史》,书就放在景区游客中心的阅读角。翻到199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冻雨灾害章节,泛黄的照片里,治沙人用体温融化被冻在枝条上的冰壳,那种近乎悲壮的守护,比任何特效大片都令人动容。
此刻站在彰武治沙纪念馆的穹顶下,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立体沙盘上,绿色版图正以每年3公里的速度向北推进。展览结束处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植树数据,当看到自己刚刚认养的树苗编号出现在全球志愿者列表时,忽然就懂了什么是“青山不老,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