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电视购物的那个年代,经常能看到一位自诩“江湖神医”的白发老人。
她一会自称是苗医传人,一会又以北大专家的身份出现。
甚至还能变成蒙医后人,推荐各种“神药”。
并且承诺这些药品能治愈各类疑难杂症,从糖尿病到心脑血管疾病,无一不能攻克。
她,就是刘洪斌,一个在3年时间内换了9个“神医”身份,坑骗老年人80亿的骗子。
那么,如此疯狂敛财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骗局,这位“神医”如今的下场又如何?
01.
刘洪斌在年轻时候的她和大多数人一样,
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经历。
退休后的她,生活突然变得清闲起来,这让习惯了忙碌的刘洪斌有些不适应。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当地一个剧组正在招募群众演员。
怀着对表演的一丝憧憬,她下定决心去试一试。
没想到,这次尝试经意外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尽管只是出演一些没有台词、一闪而过的小角色。
但刘洪斌却乐在其中,她享受在镜头前的每一刻,认真对待每一个小角色。
一次,一家医药广告公司正在为即将拍摄的广告寻找一位形象和蔼。
看起来有医学背景的演员,他们在众多候选人中一眼就看中了刘洪斌。
当时的刘洪斌,虽然没有任何医学知识。
但她的形象和气质却非常符合广告商的要求。
她有着一头整齐的白发,戴着一副眼镜,面容慈祥,
外貌形象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
起初,刘洪斌对扮演 “神医” 还有些犹豫。
她知道这是在欺骗消费者,但广告商给出的报酬让她心动不已,再加上对表演的热爱和渴望在演艺界获得更多机会的想法。
最终,她还是决定接下这个广告。
就这样,刘洪斌踏上了这条充满欺骗和罪恶的道路.
从一个普通的群演,变成了“百变神医”。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刘洪斌如同被注入了“演技兴奋剂”。
在各大卫视之间辗转,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变换着身份。
她的 “表演” 涵盖了中医、西医、苗医、蒙医等多个领域。
每一个身份都被她演绎得活灵活现,要是放在现在的内娱演艺圈里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般的演技”。
但只有刘洪斌自己,她可没这么大本事。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身份,还得靠幕后团队的“包装”。
这些广告,幕后制作团队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他们不仅精心设计了各种场景,还找来了许多“群众演员”来配合“神医”的表演。
这些群演中有的扮演患者,讲述自己服用药物后的神奇疗效。
有的扮演医生,对刘洪斌的“医术”赞不绝口。
还有的扮演家属,对刘洪斌感激涕零。
在这些精心编排的场景中,刘洪斌的“神医”形象被塑造得更加立体、更加可信。
这些精心编排的广告投放频率也非常高,几乎在各大卫视的黄金时段轮番播出。
所以让很多观众深信不疑,不由自主地相信了她的话,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年群体。
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下,许多老年人被刘洪斌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纷纷拨打广告中的热线电话,购买这些所谓的 “神药”。
而刘洪斌和她背后的药商们,则在这场骗局中赚得盆满钵满。
三年时间里,他们的销售额高达上亿。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02.
在2017年的时候,一位细心的观众在换台时。
偶然发现刘洪斌在不同节目中以不同身份出现,推荐着不同的药品。
这个发现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
随着事件的发酵,媒体也开始介入调查。
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刘洪斌的诈骗行为,将她的种种骗局公之于众。
在媒体的镜头下,刘洪斌的 “神医” 形象瞬间崩塌。
她不再是那个备受尊敬的专家,而是一个人人喊打的骗子。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刘洪斌和她背后的药商们起初还试图狡辩。
声称这些广告都是经过合法审批的,药品也都是有功效的。
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的真相浮出水面。
原来这些所谓的 “神药”,大部分都是普通的保健品。
甚至有些是三无产品,根本没有广告中宣传的神奇功效。
随着舆论的发酵,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国家相关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对刘洪斌及相关企业展开全面调查。
食药监总局也对其推销的药品进行了严格检测。
在调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发现刘洪斌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链。
涉及药品生产企业、广告公司、电视台等多个环节。
原来,这些所谓的 “神药”,要么是普通的保健品,夸大功效冒充药品。
要么是三无产品,根本没有任何治疗作用。
刘洪斌和她背后的团队通过虚假宣传、虚构身份等手段。
误导消费者购买这些药品,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随后,法院对这些广告商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公开审判。
而刘洪斌因年事已高,只没收了参与卖假药分红的钱。
同时,涉及此次诈骗案的药品生产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并处以高额罚款。
广告公司因制作虚假广告,被吊销营业执照。
各大电视台也因为播放虚假广告,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包括罚款、整顿等。
她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市场经济秩序。
刘洪斌事件虽然已经画上了句号,但它给社会带来的伤痛和教训却难以轻易抹去。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犯罪行为,更是反映出了社会在多个层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尤其是老年人,这起事件是一次深刻的警示。
在购买药品和保健品时,一定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夸大其词的宣传。
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跟风购买。
同时,子女们也应该多关心老人的生活,特别是在健康和消费方面,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建议,帮助他们避免陷入类似的骗局。
结语:
从广告商到电视台的审核,各个环节的疏漏为精心设计骗局的“害虫”提供了温床。
而这些“害虫”之所以能够在各大电视台疯狂“繁殖”,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太麻木了。
能够纵容他们胡作非为,而一些看似清醒,拥有职权的管理者。
在大是大非面前,在装聋作哑不作为,为了利益关系,不惜践踏自己底线。
当一个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因利益关系而变得毫无底线时,这个社会也太悲哀了。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