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到底写什么,众说纷纭。这也导致了所谓“红学”的最大笑话,就是大家都是“粉丝”,却互相视对方如仇寇。这种情况有点类似如今的“饭圈”文化,“红学”应该是第一个产生饭圈文化腐臭味的文化现象。
关于《红楼梦》讲什么,谁也劝服不了谁,其实也没必要劝。读书人各有认识,倒也算作百花齐放。就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来说,有说是曹雪芹的亲身经历,有说是什么顺治与董小宛,又有说是某某什么人……这些观点肯定能自洽。不过这也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曹雪芹最善于作伏笔隐喻,他在八十回前设计的那些隐喻伏笔又是啥意思?
本文抛开八十回后的续书,只说八十回前关于宝黛钗三人的姻缘,看看曹雪芹究竟是怎么伏笔的。
比如,关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姻缘,究竟有没有实现?答案肯定是实现了,起码宝黛订婚是事实。
因为甄士隐一家三口影射的是宝黛钗三人。香菱影射林黛玉。她在第四回确实与冯渊有过三日婚约,只是最终被薛蟠打死冯渊抢走做了小妾。
根据香菱的经历,就能知道林黛玉与贾宝玉有过短暂的姻缘,只是因为林黛玉被一个帝王(薛蟠字文龙影射)抢走做了妃子,才被迫退婚,姻缘不成。
关于林黛玉与贾宝玉被迫退婚之事,第十四回,王者弄权铁槛寺,由“张金哥退婚案”影射了出来。这个案件明显借鉴了两个故事设计而成:
其一,《水浒传》中林冲的妻子遭高衙内骚扰,又被陆虞侯与高太尉陷害,丢了官职又家破人亡;
其二,《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被拆散后,双双殉情而死的结局。
张金哥退婚案,既然影射了宝黛二人被拆散,一方面是因小人、强权介入,与贾家抄家有关。另一方面又提出一个原因,是王夫人如焦仲卿母亲一样,插手了宝黛姻缘,导致二人劳燕分飞。
关于小人与强权介入,又有“石呆子失扇子案”给出伏笔。这个故事的原型是《一捧雪》,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
莫怀古遭小人汤勤背叛,伙同严世蕃陷害,家破人亡。小妾雪艳被迫嫁给汤勤后,杀汤勤再自杀,与石呆子天降横祸被贾雨村陷害谋夺扇子如出一辙。
而石呆子的二十把扇子分别是:湘妃(潇湘妃子)、棕竹(芭蕉扇一种,蕉下客)、麋鹿(蕉叶覆鹿)和玉竹(碧玉竹),全部是林黛玉与贾探春的影谶,预示贾宝玉遭贾雨村陷害,导致林黛玉与贾探春被迫远嫁,与贾宝玉离散。呼应的正是林黛玉和贾探春的外号“潇湘妃子”与“蕉叶覆鹿”的典故。也印证了林黛玉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的昭君出塞伏笔。
林黛玉与贾宝玉被拆散,林黛玉被迫外嫁后死去,贾宝玉另娶薛宝钗,则又由《孔雀东南飞》《钗头凤》的典故给出影射。
尤其是《钗头凤》,陆游母亲嫌弃唐琬耽误陆游学习。强行拆散儿子儿媳姻缘,令陆游另娶王氏,唐琬被休后外嫁赵士程后死去。基本还原了“黛去钗嫁”的全部情节。
而薛宝钗介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姻缘,也由第二十七回的宝钗扑蝶引“梁祝”故事给出影射。祝英台父母不同意她嫁梁山伯,将她嫁给马文才。婚礼当天,祝英台投梁山伯墓而死,双双化蝶。据说马文才就化作蚂蚱在背后追逐。
而薛宝钗虽如愿以偿嫁给贾宝玉,却也像马文才一样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她嫁给贾宝玉,也并不是结发原配,而是被娶作续弦。这由《钗头凤》和“杏子阴假凤泣虚凰”的情节给出伏笔。
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后,贾府抄家家破人亡,贾宝玉最终离家出家而去,又由甄士隐出家作为伏笔。
薛宝钗在贾宝玉去后,余生孤独苦守,既是甄士隐妻子封氏的影射,也由《王宝钏与薛平贵》的典故给出影射。
王宝钏婚后,薛平贵西征,她苦守寒窑十八载……薛宝钗就基本重演了王宝钏的一生。而且她名宝钗,与宝钏类似,钗钏同为女儿妆奁不说,两人小名也都叫“宝儿”,且薛宝钗的母亲也姓王……陆游的续弦也是王氏……
以上,基本还原出曹雪芹设计宝黛钗故事,所借鉴和伏笔的全部线索。很难说现实中与谁的经历完全相同,或许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某一个情况罢了。而想要了解《红楼梦》的故事,其实就从这些典故中,就能抽丝剥茧找出相对应的情节伏笔。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