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香港笼罩在绵绵阴雨中,维多利亚港的浪涛似乎也放轻了脚步。4月28日上午11时整,太平山脚某私人殡仪馆内,紫檀木棺椁缓缓合上最后一枚铜扣,这个动作定格了香港商界传奇李兆基92年的人生终章。灵堂内外的白菊被雨水浸得愈发素净,二十米长的绸缎挽联上,"商界仁者"四个金箔大字在香烛明灭间流转着微光。

殡仪馆侧门的防偷拍帐篷自27日起就架起了三层防护,却挡不住各界名流陆续抵达的黑色车队。霍家三子霍启刚搀着穿素缎旗袍的郭晶晶踏入灵堂时,安保组长对记者摇头:"今日连特首座驾都要排队。"这话倒非虚言,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的专车确实在距离灵堂三百米处熄了火,后视镜里映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正撑伞步行而来。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李家两代人的交替画面。28日清晨七时许,长子李家杰的座驾驶入员工通道,这位59岁的恒基副主席左手无名指还戴着父亲传承的翡翠扳指。两小时后,次子李家成携妻徐子淇现身正门,向来注重仪表的徐家千金罕见素面朝天,黑色丝绒面纱后透出的红肿眼眶,让守候的记者都不忍按下快门。港媒后来从殡仪服务人员处得知,守灵夜徐子淇独自在休息室抄录了整部《地藏经》。

三位鲜少露面的李氏千金成为家族图谱里的特殊注脚。长女李佩雯在扶灵队伍中捧着父亲常戴的欧米茄古董表,表盘停在了4月10日19时28分——正是养和医院监护仪归零的时刻。二女儿李佩玲全程紧攥着1997年父亲赠予的结婚礼物——本镶满碎钻的《金刚经》。而幺女李佩仪被镜头捕捉到在焚烧祭品时,悄悄将父亲生前爱抽的登喜路烟斗藏进了旗袍内袋。



灵堂东侧的贵宾休息室里,李嘉诚长子李泽钜与李泽楷的会面堪称世纪同框。比预定时间迟了十五分钟现身的李泽钜,西装口袋里露出半截心电图报告单——知情人士透露这是前夜守灵时李兆基长子转交的其父最后体检记录。而李泽楷的助理提着印有利福国际标志的纸袋,后来被证实装着李兆基生前最爱吃的陆羽茶室鸡球大包。



政商界的吊唁队伍里藏着不少动人细节。霍震霆的玳瑁框墨镜并非装饰,知情者透露这位75岁的老牌富豪前夜哭肿了双眼。曾志伟在签到簿留下的"四哥走好"字迹略显颤抖,原来他与李兆基曾是五十年代九龙城寨的街坊。最令人唏嘘的是恒生银行前董事长利国伟的轮椅团队,九位平均年龄83岁的银发老者坚持要亲自抚摸棺木,他们手上二十八枚老式黄金方戒,见证过六十年前中环填海工程的奠基时刻。

关于财产分配的传闻在细雨中被反复冲刷。恒基兆业地产的公告写得克制:"家族信托已完成必要安排。"但现场某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不慎掉落的工作笔记,泄露了"三房基金独立核算""顺德祖宅设立文化基金会"等关键词。值得玩味的是,三位女婿均出现在扶灵名单,而他们名下的慈善基金在丧礼后同步更新了年度预算。

诵经团队的故事意外成为温情注脚。原定主持法事的智海法师因突发喉疾缺席,替补的衍空和尚在诵《往生咒》时误将"南无"唱高了两度。这个细节被李家杰特意在追思会上提及:"先父弥留时最挂念的,竟是智海师傅的诊金该由李家支付。"据说李兆基最后清醒时,还嘱咐管家要给诵经师傅们准备润喉枇杷膏。



回顺德安葬的灵车在皇岗口岸接受采访时,车载记录仪记下了兄弟俩的对话。"父亲书房里那套1973年的港岛地图,我想捐给历史博物馆。""好,但得把标注糖厂旧址的那页复印给我。"这种充满旧香港气息的对话,恰似李兆基办公室保存完好的四十本牛皮账本,每页边角都印着"俭以养德"的私章。



送葬车队驶过青马大桥时,乌云忽然裂开缝隙。李家成仰头望着透下的日光喃喃:"父亲说过,晴天雨伞要倒放在玄关。"这个坚持了七十年的习惯,连同他办公室里的算盘和怀旧茶餐厅月结单,都被完整保留在恒基兆业大厦38层的纪念室里。而李家杰手机里至今存着父亲最后的手写便签:"下月三号记得给北角茶档黄伯送月饼券",落款日期正是清明翌日。



顺德李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已着手准备特别增刊,编纂主任指着泛黄的族谱说:"1948年兆基公赴港时行囊里的两套唐装,去年重见天日时,袖口补丁竟有十六层之多。"这种近乎严苛的节俭,与李兆基晚年每天在深水埗街市亲自采购食材的习惯一脉相承。菜贩们至今记得,这位千亿富豪总会仔细挑出稍微蔫了的菜叶,笑着说"这些煮汤最入味"。

当最后一抔家乡土覆盖在楠木棺上时,顺德李氏宗祠的百年铜钟恰好敲响四下。族老们说这是"四季平安"的好兆头,就像李兆基生前总爱说的:"做人最紧要有尾音。"此刻他偏爱的《帝女花》唱片正在老宅循环播放,唱针划过"落花满天蔽月光"那句时,供桌上的凤凰单枞茶犹自升腾着热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