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香港中环有一座堪称地标的中银大厦,恒基兆业总部大楼就静悄悄地立在它的旁边,共同映照着维多利亚港的霞光。

这栋建筑由李兆基本人亲自参与设计,亦如设计者本人一样务实而低调,却又不乏锋芒。



人们习惯称李兆基为“四叔”,但是更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这位从顺德走出来的生意人,他身上藏着太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商业操作。

1

1960年代的香港地产,起初是整栋楼出售的。

普通平民几乎想都不敢想,掏不出全款、银行也不会放贷。

直到经济下行如约而至:1965年楼市出现寒冬,银行开始出现挤兑危机,地产开发商个个为投资兴建的楼盘不能收回资金而殚精竭虑。

李兆基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房子拆开一层一层卖,买家只需付一成首付,剩下的钱可以分十年慢慢还。

这个如今看似平常的“分期付款”模式,在当时堪称革命性。

新鸿基靠这招在楼市寒冬里逆风翻盘,1967年销售额暴涨300%。

更令人击节称道的是,李兆基还发明了香港最早的“楼花”制度,买房者可以先交钱锁定期房,开发商用这笔钱去盖楼。

这种“用未来的钱盖现在的楼”的模式,后来被整个行业抄作业。



而到了1981年,经济上行,香港股市一片繁荣,地产商们像撒钱似的圈地盖楼。

李兆基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公司90%资产装进上市公司套现,坐拥真金白银,在家数钞票。

结果第二年楼市崩盘,他用提前套现的钱抄底买下黄金地段,三年后升值五倍。

这种“别人贪婪我退却”的操作,让他得了个外号:“地产界的反向指标”。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最近二十年,李兆基又创造了新的地产界玩法。

2019年他把旗下商场打包成REITs上市,相当于把实体商铺变成股票推向市场。

在香港暴乱期间,几乎所有实体店收租生意都受影响,只有恒基兆业的商场租金照收,股东分红一分不少。

2

2008年金融危机时,香港土地市场冷得像冰窖。

李兆基悄悄组建了200人侦探队,满大街找“问题地块”。

有一个位于新界的烂尾楼,别人报价只要市价三成,同行都当烫手山芋。

他的团队翻出三十年前的规划图,发现这地块下面藏着一条废弃隧道,改造后能多出三层停车场。

结果这个项目五年后升值四倍,光停车费每年多赚600万。



更夸张的是2014年油价暴跌,全球能源公司都在甩卖资产,李兆基却花了38亿美元买下加拿大天然气田。

他提前五年就判断出美国页岩气技术革命迟早会改变能源格局,加拿大靠近亚洲的地理优势会成为香饽饽。

五年后,这块地的估值翻了三倍,每年光分红就够买下半个北京CBD。

这种思维同样也被他用在家族传承上。

2019年李兆基宣布退休,没按老规矩让长子接班,而是让大儿子李家杰主攻内地市场,二儿子李家诚负责香港市场。

有记者问他是不是分家,他笑着摆手:“内地要和政府打交道,香港得懂本地游戏规则,这俩儿子性格刚好互补。”



3

看到这里,如果你认为李兆基只会玩地产和金融,那你就太小看他了。

他办公室里摆着个1980年代的老式收银机,这是当年新鸿基开业时用的。



有记者问他留着干嘛,他摸着机器说:

“你看这按键磨损最厉害的是哪个?就是收定金的位置,这说明客户最关心什么。”

当客户在收银机反复确认定金支付金额时,客户会盯着收银员反复核对金额,甚至要求看存根联,说明他们最在意的是钱去哪儿了,定金收得是否透明。

磨损最严重的其实是"定金退还条款"对应的数字键。



当时香港没有规范的预售制度,客户交钱后若反悔,开发商常以各种理由克扣押金。

客户会反复询问:"如果我明天不买了,这钱能拿回多少?"

李兆基注意到这个细节,首创"无理由退定金"制度,允许客户在签约后7天内无条件退款。

这个条款后来成为香港地产行业标准。

值得注意的还有收银机旁边常年备着的三支不同颜色的笔,分别用于签署定金收据、合同附件和付款凭证。

一些文化程度低的客户还会自带放大镜逐字核对条款。

客户这种对书面承诺的执执念,让李兆基意识到地产交易的本质其实是"用法律条文建立信任"。

这个磨损的收银机后来被做成雕塑放在恒基兆业总部大厅,旁边刻着李兆基手写的话:

"客户掏钱时数了三遍,我们就该把合同条款写清楚三遍。"

这种对资金安全感的极致重视,让恒基兆业在1960年代银行信任危机中逆势崛起。



这种“从螺丝钉里找商机”的劲头,让李兆基把地产生意做出了制造业的精度。

更有趣的是他对科技的痴迷。

在别人还在用Excel算账时,他的团队就已经在使用AI进行土地估值了。

有次讨论深圳前海项目,年轻高管提议买块地,李兆基当场打开电脑:“系统显示这里未来人流密度不够,再等等。”

后来那块地果然因为规划调整贬值两成。



4

在北京见过李兆基的人都知道,老爷子吃饭只点宫保鸡丁,而且要餐厅提前半小时做,因为他不习惯用公筷。

这种生活上的简单,延续到生意场上就是“不搞花架子”。

恒基兆业的年报永远是黑白两色加宋体字,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设计。

有一位分析师抱怨看不懂,李兆基直言:“数字不会说谎,包装再漂亮也没用。”

他的这种实在劲儿也体现在慈善上。



别人助学一般都是捐教学楼捐设备,他却建了所“杏林医学院”,并且还要求每个毕业生必须到贫困山区服务三年。

有次去贵州义诊,李兆基发现很多村民不敢用CT机,他当场让工程师开发方言语音操作系统,现在大妈们用粤语喊“拍个片”就能做检查。

5

就这样,李兆基成为了香港地产界的“反套路”祖师爷,他的很多商业思维被同行延续至今,现代人依然在用“拆分单元卖房”、“先租后买”、“共享产权”应对高房价。

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保持与时俱进。

2020年疫情初期,香港楼市冰封,恒基兆业悄悄买下三块郊区的核心地皮,因为他们算准了“居家办公”会催生郊区住宅需求。

不仅如此,他还在试验“地产元宇宙”,把老行业玩出新花样。



客户使用VR看房,还能与虚拟管家聊天。

他说:“卖房子和卖手机一样,得让年轻人觉得酷。”

此外,当你去到香港中环,如果有幸路过恒基兆业总部写字楼,你还能看到几个保安在研究股票行情。

这是李兆基定下的规矩:基层员工每月要听两场投资讲座。

记者问他:“您把商业机密都教给保安了?”

老爷子眨眨眼:“等他们哪天辞职创业,我不是就多了几个合作伙伴啦!”

或许,这种把整个生态都拿来作为生意伙伴的格局,才是李兆基真正的底层商业逻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