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海底穿行的城市生命线。

在厦门西海域的万顷碧波之下,一条钢铁巨龙正以每天4-6米的沉稳步伐,向深海挺进。

这条全长6177米的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不仅是全国在建最长的过海综合管廊,更是厦门迈向国际滨海花园城市的战略工程。

它如同一条嵌在海底的"城市脐带",将澎湃电能与生命之源源源不断输向鹭岛,书写着现代工程与海洋生态共生的壮丽诗篇。



一、破浪前行的世纪构想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厦门经济特区在鹭岛崛起时,电力供应仍依赖跨越厦门湾的220千伏架空线路。

每当台风来袭,漆黑的街道与停转的工厂,诉说着能源安全的隐忧。

2014年,随着邮轮母港规划落地,横亘在海沧大桥与嵩屿码头之间的电力走廊成为制约港口发展的"海上藩篱"。

设计师们以"向海借路"的智慧,将电力缆化与清水输送共廊建设,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工程采用"明挖+顶管+盾构+矿山法"组合工法,犹如在海底编织立体交通网。

其中海域段3.1公里的盾构隧道,要穿越4种岩性、3处基岩凸起和全断面砂层,相当于在豆腐脑般松软的地层中雕刻钢铁甬道。

2023年6月,直径7.02米的特型盾构机"海龙号"始发时,刀盘上19寸滚刀的轰鸣,奏响了现代工程征服海洋的序曲。



二、深海掘进的科技密码

面对复杂的地质挑战,建设者创造出多项行业标杆。

针对大屿岛全断面硬岩段(岩石强度达167兆帕),他们为盾构机换上"金刚狼牙齿"——采用加厚19寸滚刀与"6主梁+6辅梁"刀盘结构,使破岩效率提升40%。

当盾构机遭遇基岩凸起时,智能掘进系统实时调整推力与转速,如同外科医生般精准切除地层"病灶"。

在1.3公里长的软硬不均地层段,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化身"海底CT"。

通过地质雷达与钻孔取芯,工程师提前7天预判孤石分布,及时更换滚刀避免设备损伤。

面对渗水难题,17米超前注浆帷幕将松散砂层"黏合"成整体,创下日掘进8米的突破性纪录。

这些技术创新,使我国海底综合管廊施工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三、海底城市的共生美学

隧道不仅是功能载体,更是生态艺术杰作。

管廊采用上下分仓设计,上层铺设双回220千伏电缆,下层输送日供水20万吨的原水,如同将城市血管与神经巧妙编织。

过海段外径6.7米的管廊,顶部与海底保持3米净距,为中华白海豚留出迁徙走廊。

施工中回收的3.2万吨建筑垃 圾,经特殊处理后重铺为海沧大道透水路面,实现资源闭环。

当人们穿行于管廊内部,会惊叹于工业与自然的奇妙交融:

混凝土管片上镶嵌着闽南花砖纹样,应急通道的LED灯带模拟着潮汐光影,监测系统实时显示着水温、盐度等海洋数据。

这种设计哲学,让冰冷的基础设施焕发出人文温度。



四、城市新生的多维价值

2026年全面投用后,这条海底动脉将释放多重红利。

电力方面,替代原有架空线路可腾出28公顷土地,相当于1.5个鼓浪屿面积,为邮轮母港扩建与五缘湾开发注入空间动能。

供水方面,1.6米直径输水管道将终结本岛单一水源历史,保障未来50年200万居民用水需求。

更值得期待的是,西海域"电力走廊"的消失,将使邮轮母港至嵩屿码头的海上天际线重现通透,助力厦门申报国际海洋文化中心。

经济账本同样亮眼:

项目直接创造20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土地增值超百亿元。

生态账本则体现在每年减少7.8万吨碳排放,保护12平方公里海洋生态。

正如项目总工程师李博君所言:"我们不是在海底挖洞,而是在编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网。"



五、通途在望的时空坐标

- 地理坐标:北纬24°27',东经118°06',西海域主航道下方

- 工程时序:

2022年6月:盾构始发井封顶

2023年6月:过海段盾构始发

2024年11月:本岛段基坑开挖

2026年10月:全线贯通投用

- 技术亮点:

① 国内最长过海综合管廊(6.2公里)

② 最大直径盾构管廊(外径6.7米)

③ 最复杂地层穿越(4种岩性+基岩凸起)

- 体验动线:

从海沧嵩屿电厂出发,穿越大屿岛硬岩层,经鼓浪屿北侧海域,终抵思明区厦禾变电站。



结语

当盾构机的轰鸣渐渐化作城市脉动,这条海底长城已悄然重塑厦门的未来图景。

它不仅是工程技术的丰碑,更是人类与海洋和解的智慧结晶。

在碧波荡漾的西海域之下,一个更安全、更宜居、更具韧性的新厦门,正随着隧道的延伸破浪而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