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假期,重庆荣昌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流量狂欢成为全国焦点。单日游客量突破35万人次,政府食堂变身网红打卡点,卤鹅销量十日暴增1000%——当“泼天的流量”从天而降,荣昌用一套组合拳将偶然的网络热点转化为可持续的城市IP,为中小城市文旅突围提供了鲜活样本。

流量引爆:从“卤鹅哥”到城市IP的裂变传播

3月底,荣昌本地网红“卤鹅哥”林江在五座城市追投“甲亢哥”的视频意外走红。这位身着标志性花衬衫的卤鹅店老板,用极具烟火气的投喂场景构建起独特的记忆点。当他在五一期间兑现承诺,在荣昌高速口架起直径1.5米的巨型卤鹅盆时,流量阀门被彻底打开。

“4小时投喂12只卤鹅”“游客骑电动车20分钟赶来打卡”等细节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荣昌卤鹅日均销量突破2万只。地方政府敏锐捕捉到这一契机,区委书记高洪波亲自为林江颁发“荣昌卤鹅首席推介官”证书,将个体网红纳入城市品牌体系。这种“政府背书+民间自发”的联动模式,让卤鹅从地方美食升级为城市符号。

流量承接:全域服务体系的应急智慧

面对单日35万人次的客流冲击,荣昌展现出惊人的城市治理能力。在交通保障方面,针对荣昌互通高速口车流量同比激增83%的态势,交巡警联合高速集团实施五级管制预案,增设4个临时救援点,清障效率提升40%。更值得称道的是柔性执法策略:在用餐高峰时段对临停车辆采取“只疏导不处罚”措施,让城市管理既有尺度又有温度。

公共服务创新成为最大亮点。政府机关食堂假期对外开放,单日接待5000人次,蒸制1000斤米饭的场景被网友戏称“最硬核宠粉”。人民广场同步举办“荣昌好YOUNG”青年音乐节,将政务空间转化为文旅场景,这种“反差感”营销精准击中年轻人社交需求。数据显示,五一期间荣昌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186%,其中70%游客是因“政府食堂打卡”慕名而来。



流量转化:产业链闭环的精准布局

流量狂欢背后是系统的产业谋划。荣昌区在4月11日就发布《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三年十亿产值”目标,构建“中央厨房+区域仓储+社区零售+电商销售”全链条。五一期间,市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卤鹅作坊并直播执法过程,既规范行业秩序,又制造了“放心吃”的传播话题,推动某企业销量十日暴增1000%。

文旅融合的深度开发同样可圈可点。安陶小镇推出“非遗体验官”计划,游客可亲手制作荣昌陶器;万灵古镇打造“卤鹅主题美食街”,37家老字号联合推出“全鹅宴”。这些沉浸式场景让日均游客停留时间从1.2小时延长至3.5小时,带动住宿、文创等二次消费增长230%。

流量延续:名人效应与城市IP的立体升级

如果说五一假期的流量狂欢是偶然的“天降富贵”,那么荣昌在节后的一系列操作则展现了将偶然变为必然的战略智慧。5月中旬,一场跨越千里的“投喂接力”让荣昌再次冲上热搜:卤鹅哥林江在上海国际车展现场向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递上荣昌卤鹅,周鸿祎当场宣布将前往荣昌进行“寻味直播”。这一事件并非偶然,而是荣昌“五个一”工程中“培育一批网红店主”计划的精准落地——通过为林江等本土达人提供流量扶持、媒体资源对接,将个人IP与城市品牌深度绑定。

5月28日,周鸿祎的荣昌直播创下多个纪录:单场观看量突破1200万,带动“荣昌卤鹅”关键词搜索量激增300%,更关键的是,直播镜头深入荣昌数字化产业园,展示了从中央厨房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布局。这场直播不仅是流量盛宴,更是荣昌城市IP的立体化呈现——当周鸿祎在万灵古镇体验非遗夏布制作时,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让“中国卤鹅之乡”的标签悄然升级为“文化体验目的地”。

荣昌的流量延续策略呈现三大特征:

  1. 名人效应的杠杆化:借助周鸿祎的科技圈影响力,将美食流量导向产业端,直播期间荣昌数字产业园签约5家电商平台;
  2. 场景营销的沉浸化:设计“卤鹅宴+非遗手作+古镇夜游”组合产品,将单次消费转化为深度体验;
  3. 传播矩阵的常态化:培育23位本土达人组成“荣昌推荐官”联盟,形成“周周有直播、月月有活动”的持续曝光。

流量时代的城市生存法则

当“泼天流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变量,荣昌给出了教科书级的应对范式:用个体IP撬动城市品牌,以服务创新承接流量冲击,靠产业布局实现价值转化,最终通过制度设计完成流量续航。这场始于卤鹅的文旅突围战,本质上是城市治理能力的系统升级。对于众多亟待破圈的中小城市而言,荣昌实践证明:没有天降的流量,只有时代的机遇,而抓住机遇的密钥,永远在于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诚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