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意见》提出,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升级和科研范式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超前布局数字领域学科专业。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985高校宣布成立AI赋能的重磅新学院,将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AI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AI+生物工程”:天津大学成立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

4月29日,天津大学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正式揭牌。据悉,这是我国“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中首个合成生物学院。据悉,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将整合多学科资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科研,搭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平台。


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致力于设计、改造乃至从头构建生物体系,以应对材料、能源、环境和健康等全球性挑战。它通过汇聚生物学、工程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及材料学等领域的前沿知识,实现跨学科协同创新。

在合成生物学教育教学方面,天津大学一直处于引领地位,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合成生物学专业,建立了首个 “本科-硕士-博士” 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合成生物学的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此次成立天津大学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旨在主动应对生物技术革命和生物制造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引领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创新人才培养。

“AI+医疗”: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医院

4月26日上午,清华大学举行人工智能医院成立仪式。校长李路明、副校长王宏伟出席会议。

校长李路明表示:成立人工智能医院是学校发挥理工科优势赋能医学发展的新举措。希望清华医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培养具有医学情怀和AI素养的复合型医学创新领军人才;发挥学校综合性学科优势和医学学科牵引作用,推进医工结合和学科交叉、临床与技术融合;瞄准世界前沿领域和国家战略需要,推动医学发展进步,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贡献力量。


据悉,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医院(Tsinghua AI Agent Hospital)建设将分阶段进行,初期将在学校AI全面布局和多学科医工交叉的基础上建设AI医院系统,依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及北京清华长庚互联网医院试运行,以全科医学科和眼科、放射诊断科、呼吸科等专科为试点。

未来将构建“AI+医疗+教育+科研”生态闭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高效扩容与均衡布局,致力于让更多人享有可负担、可持续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AI+科学”:北京大学成立科学智能学院

4月26日,北京大学科学智能学院在深圳正式成立。据介绍,北京大学科学智能学院是北京大学面向智能时代科学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前瞻性布局,采用“AI+Science”双导师制,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培养兼具科学智能素养、跨学科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据悉,北京大学科学智能学院导师由多位院士领衔,成员含人工智能算法领域专家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多领域顶尖学者,全力打造覆盖“从0到1”基础研究至“从1到N”产业创新的全链条科研体系,为提升我国人工智能时代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关键支撑。

在科学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上,科学智能学院推出贯通式一体化培养模式,打破学段壁垒,使优秀本科生可提前参与研究生课题。同时,学院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创新+科研训练”四位一体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理论 + 跨学科应用”双核驱动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AI+设计”:华中科技大学成立设计学院

4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揭牌,校党委副书记张涛主持活动。


据悉,新成立的设计学院将着重实施“新工科+新文科”的融合发展策略,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产业及社会结构带来的深远变革,以人工智能为牵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并具备全球视野的高水平设计学科体系。


学院将聚焦人工智能创意、数字媒体艺术、健康人居环境、智能装备工业设计等前沿领域,积极构建“设计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实践”的融合型创新体系,为未来中国交叉学科设计学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设计学院院长蔡新元教授表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设计学院将主动布局H型设计学拔尖人才培养框架,聚力实现“一流学科、一流人才、一流学生、一流平台、一流协会”的突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设计学院。

“AI+生物医学”:复旦大学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

4月18日,复旦大学举行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宣布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

据悉,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将接轨国际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模式,探索本研融通,强化校企合作,发挥学校信息、生物、医学等优势学科特长,优化学科结构,融合学科方向,培育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掌握系统理论知识、能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敢创新懂研发的新工科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通过整合校内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学科力量,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建设有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生物大数据、脑智研究和生物传感与芯片等4个教学团队,以精准医疗原始创新与产业应用为导向,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健康需求,攻克一批前沿关键技术,提升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促进生物医学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区域资源链接、科技产业孵化,形成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至此,复旦大学今年重点打造的6大新工科创新学院——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未来信息创新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已悉数亮相。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各高校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今年以来,已有包括深圳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在内的超5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

实际上,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已有多所高校先后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尤其是去年,已有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内的近10所著名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

早在2017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就开设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南京大学也在2018年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由著名人工智能专家周志华教授任院长;北京大学于2021年开设智能学院,院长是世界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教授;此外,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理工强校也纷纷设立人工智能学院。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50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

51所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

(不完全统计,排名不分先后)

1.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北京大学-智能学院

3.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4.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5.北京林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6.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7.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8.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9.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10.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11.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12.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13.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14.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15.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16.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17.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

19.北京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20.苏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2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22.重庆邮电大学&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

23.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24.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6.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

27.湖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8.北京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9.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

30.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

31.山东科技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

32.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

33.天津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34.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

35.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36.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3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

38.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

39.福州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40.浙江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41.同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42.烟台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43.清华大学&南京市-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

44.江西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45.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46.上海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47.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

48.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

49.广西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50.南宁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51.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整理自以上各高校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