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作为陈丽君个人首部原创大戏,备受关注与好评。她在诠释贾宝玉这一角色时,努力寻找与角色的相通之处。5月2日,网友发出的一段采访视频中,陈丽君提及,“贾宝玉是大观园的希望,不仅仅是因为是长子长孙,也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里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



陈丽君在采访中称“贾宝玉是长子长孙”

对此很多陈丽君粉丝表示,不希望凭借一段采访就抹黑一个人。欢迎各位网友一起监督到底有没有深刻解读过角色,有不同观点大家可以提,帮助演员多角度认识角色,更充分地吸取经验。

采访中,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告诉记者,熟悉原著的读者会知道,《红楼梦》中,贾府分宁国府和荣国府,又称东府和西府。长房是宁国府,族长是贾珍的父亲贾敬,但因他整天在外面修道,不回家,家族的事情由贾珍负责。因此,从长子长孙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贾珍。荣国府里贾赦、贾政兄弟俩,贾赦是哥哥,如果从这边论,够长子长孙资格的应该是贾琏,而不是贾宝玉。即便从贾政这边说,贾宝玉上面有个哥哥贾珠,姐姐贾元春,长子是贾珠,也不是贾宝玉。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内容截取

苗怀明说,由此,说贾宝玉是长子长孙,说明对《红楼梦》了解的匮乏。当下确实有不少人没有看过《红楼梦》原著,只是通过青少年版、电视剧等了解皮毛,了解经典,还是应该去阅读原著,但说错了也没必要抹黑,借此机会也呼吁更多年轻人在青年偶像的带动下,多去读一读经典。

延伸阅读:

陈丽君称“贾宝玉是长子长孙”片段已删除 红学专家:公众人物应倡读经典

两年前凭借《新龙门客栈》突然爆火成越剧“流量”,带领越剧迅速走进年轻人内心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陈丽君,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文化十分》栏目采访,解读首部个人新戏《我的大观园》时提到,“贾宝玉是大观园的希望,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长子长孙,也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里面,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

《红楼梦》位于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首,是中学、大学教科书的必读书,如今更是中学生需要全本阅读的对象。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也在中国家喻户晓,大观园里丫鬟们喊贾宝玉“宝二爷”的称呼深入人心。为何陈丽君说贾宝玉是“长子长孙”?5月3日,“陈丽君说贾宝玉是长子长孙”在网络热搜榜居高不下。不少人认为陈丽君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者,最基本的常识都搞不清,误导年轻人。 也有人提到,之前陈丽君很多采访都提过关于对贾宝玉这个角色的理解,不至于不知道宝二爷,可能是一时说错了或者是有她自己的理解。

目前,该采访片段已被删除。


越剧《我的大观园》宣传海报

红学专家:

了解经典应该阅读原著

据南大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苗怀明介绍,《红楼梦》中,贾府分宁国府和荣国府,又称东府和西府。长房是宁国府,族长是贾珍的父亲贾敬,但因他整天在外面修道,不回家,家族的事情由贾珍负责。因此,贾府的长子长孙应该是贾珍。荣国府里贾赦、贾政兄弟俩,贾赦是哥哥,如果从这边论,长子长孙是贾琏,也不是贾宝玉。即便从贾政这边说,贾宝玉上面有个哥哥贾珠,姐姐贾元春,长子是贾珠,也不是贾宝玉。“说贾宝玉是长子长孙,说明对《红楼梦》了解的匮乏。”

苗怀明说,当下确实有不少人没有看过《红楼梦》原著,只是通过青少年版、电视剧等对其有所了解,“要真正了解经典,还是应该去阅读原著。社会公众人物应该以身作则,倡导读经典的良好风气。文化方面,需要多下功夫。但一个人说错了也没必要穷追猛打,不如借此机会也呼吁更多年轻人在公共人物的带动下,多去读一读经典。”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红楼人物》作者,现供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文学博士张一南,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则提到她个人的思考,“我对陈丽君这个人没有任何了解。但我觉得,即使没有文化、没读过原著的人,也会知道宝玉是‘宝二爷’,是有(过)哥哥的,所以我认为她的意思不大可能是指‘宝玉没有哥哥’,而是‘宝玉实际上承担着长房长子的责任’。而宝玉究竟在贾府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每个人的解读是不同的。我不知道她说的这话有没有上下文。如果她的意思是说‘宝玉实际承担了长房长子的责任’,我觉得还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个人观点。”

封面快评:

应建立良性互动的公众舆论场域

作为国民级文化IP,《红楼梦》的文本细节早已超越文学范畴,成为大众文化基因。原著中“宝二爷”的称呼、贾府复杂的宗法谱系,经过数代读者考证与影视剧传播,已然形成社会共识。正因如此,当陈丽君以“长子长孙”定义宝玉时,瞬时触发了公众对经典认知的集体敏感。

文艺工作者肩负着文化转译的重任,需要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经典阐释。这个舆论事件提醒我们,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从业者更应该加强文化修养,提高文化素养。从受众角度来说,喜欢一个演员,不要过度追捧,不要神化一个人。任何人一旦被放在高高的神坛上,结局必然是被打碎。毕竟没有一个人可以在显微镜下活得完美。作为公众人物的陈丽君,当然可以被讨论,错误应该被指出,但也没必要全盘否定。既不必因疏漏全盘否定其传播贡献,也不应为维护所谓的“偶像”而拒绝更新认知。

毕竟,大家在同一张互联网上生存,维护冷静、理性的讨论土壤和对话氛围,建立一个良性互动的公众舆论场域,对于文化传承的活水长流,也非常重要。

陈丽君引发的讨论,恰揭示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复杂生态——它也需要艺术工作者开凿流动的传播渠道,也需要学者构建严谨的知识堤坝,更离不开公众的理性冷静的辩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