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3世纪,花剌子模帝国在中亚盛极一时。其领土不仅包括里海东岸的龙兴之地,还向四周展至河中、锡斯坦、阿富汗、呼罗珊、阿塞拜疆,以及整个伊朗高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会是任何人能随意拿捏的软柿子。只是因为遇到的对手是成吉思汗,才被后世误以为不堪考验的羸弱小邦。
然而,历史上的花剌子模军队不仅真的很弱,还是因为自己的心虚才主动选择降档。
位于土库曼北部的早期花剌子模皇陵
早在1077年,名叫阿努什的古拉姆奴隶军首领抵达花剌子模,为庞大的塞尔柱帝国镇守一方。此前,本地的原始居民偏向粟特-萨卡风格,始终与控制大权的突厥占领者格格不入。他们曾发动过大规模起义,杀死突厥人委任的国王,以及大批军政要员。稍后又在报复中损失惨重,彻底失去主导地区文化、宗教走向的权力。
相较于周围区域花剌子模的地理更为隔绝
即便如此,花剌子模得益于地理层面的相对隔绝,非常容易滋生出独立倾向。公元1097年,本地精英就拥护第二任总督科奇卡尔称王。虽然他们很快遭忠于塞尔柱帝国的埃米尔们清算,但重新空降过来的继任者默罕默德,还是在实际上默许辖区的分离情绪。他的家族得以长期霸占高位,并将其视为王朝和帝国的第一任沙阿。在传统波斯语中,该头衔的含义几乎等同于皇帝!
花剌子模沙阿和他的突厥卫队
这就是花剌子模帝国的潦草起源。由于是纯粹外来者,又是替远方宗主充当监管人员,所以军队数量不多、结构上非常畸形。最高统治者往往拥有自己的精锐突厥部队,用于对抗从更北方草原南下的部落民侵袭,亦要警惕被统治区的土著躁动。后者根据中亚传统,会组织自己的城市民兵。但任务往往仅限于守护家园,很少为君主的远征充当填线宝宝。故而经常遭默罕默德的家族打压,各方面素质都被限制于最低水平。好在彼时的中亚深处乱世,丝路贸易又相当繁荣,足以为蜗居一隅的小王朝创造充沛资源。于是,有相当部分收入被用来雇佣草原的突厥骑兵,让这些牧民替自己执行大部分军事任务。
花剌子模军队的灵魂始终是突厥骑兵
公元1138年,命运女神的天秤开始进一步向花剌子模倾斜。随着塞尔柱帝国的不可逆衰落,包括河中在内的多个地区不再恪守盟约。第二任沙阿阿拉丁公然跳出来反对苏丹桑加尔,甚至尝试发兵东进,占领更为富庶的布哈拉等核心城市。一旦发现自己完全不是中央军对手,又能及时撤回老巢宣布降服。等到对方在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中败给西辽,又开始谋划控制南方的呼罗珊省,依然被尚有余力的苏丹彻底击溃。
强大的塞尔柱突厥是花剌子模人的童年阴影
虽然阿拉丁的一生负多胜少,却为后来的花剌子模统治者们竖立典范。他们是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尽可能利用周边大国矛盾来谋利。每当察觉某个势力不振,便毫不犹豫的发起落井下石式进攻。倘若受挫后意识到对手强悍,又会毫无顾忌的选择称臣纳贡。最理想情况下,可以通过为强者充当地方守卫,借机捞取更多城镇控制权。
手抄本上的阿斯兰加冕现场
例如阿拉丁的继承人阿斯兰,就甘愿向塞尔柱苏丹和西辽皇帝同步称臣。等到不可一世的桑加尔苏丹病死,立即宣布誓言作废。不断找机会侵扰呼罗珊边境,却始终不愿与新苏丹马苏德彻底撕破脸。恰逢河中的西喀喇汗国迫害葛逻禄突厥,这位花剌子模皇帝就联合牧民们共同进军河中,险些将著名的撒马尔罕据为己有。直至西辽人派出军队增援,又毫不犹豫的选择班师回朝。
花剌子模的城市民兵普遍孱弱只有极少数能训练到位
正因如此,花剌子模军队的战力相当拉胯。除少数精锐奴隶军,占花名册绝大部分的城市民兵几乎聊胜于无。真正的外战主力,则是那些招募自北方草原的乌古斯、钦察或葛逻禄等突厥部落。他们平日里与雇主素无紧密联系,等到战争临近才受邀加盟,打完仗就返回草原老家放牧。
花剌子模统治者只愿意将资源给骑兵使用
这倒不是说花剌子模没有继承伊斯兰传统的伊克塔封建制度,用城市周围的土地吸引军事贵族投靠。但日益干旱的气候让绿洲面积十分有限,只能供统治者及其亲信使用。余下份额还要同市民阶层或清真寺瓜分,实在是难以倒腾出更多空间。因而从效费比层面看,远不如靠金钱或战利品为诱饵,临时招募部落武装来的实际。
西辽帝国曾长期压制花剌子模
公元1172年,阿斯兰因未能缴纳年贡,遭到西辽帝国讨伐。花剌子模军队几乎一触即溃,被迫接受罚款,并在后来的时间段内饱受动荡摧残。新任沙阿特基什重新捡起祖辈策略,依靠向契丹认怂来爬上王位。随即利用塞尔柱帝国的长期衰退,号召大量游牧民帮自己南下伊朗高原,终于把先前的旧宗主至于死地。从此腰杆硬了起来,甚至不把伊斯兰世界的最高领袖哈里发放在眼里。
默罕默德二世将把花剌子模带上短暂巅峰
公元1200年,大名鼎鼎的默罕默德二世登上王位。他继续沿用前人策略,尽一切可能寻觅抄底机会。特别是在西辽皇帝耶律直鲁古死后,立即发兵消灭河中的西喀喇汗国。接着利用对方深陷屈出律之乱的窗口期,南下兼并同样衰落的古尔王朝。至此,历史上的花剌子模帝国进化为完成体。哪怕不曾赢得一场硬仗,并且不止一次因溃败而被追杀至自家门口。
理论上默罕默德麾下军队总数可达14-18万
无论如何,默罕默德二世成为500万中亚人的沙阿。相对于横跨伊朗高原、河中、费尔干纳盆地与阿富汗的硕大版图而言,此等数据显得人口密度非常稀疏。其中约52-85万是城市居民,余下的大多数则分布在牧区或山峦之间。他满心欢喜的将都城搬迁至撒马尔罕,还指派大批老乡前去定居。结果引来本地居民的激烈暴动,造成双方共20000多人被杀。即便风波稍后被平息,也给疑心病极重的皇帝留下深刻心理阴影。
出于对民兵的不信任花剌子模进一步倾向于少数骑兵
此后,默罕默德对治下各重要城市的民团都缺乏信任。虽在表面上尊重旧俗,坐拥10-14万男性适龄兵源,却根本不敢委以重任。不仅限制武器装备等级,还默认他们由半正规部队退化为普通治安维持力量。乃至无视城防系统简陋,深怕被不怀好意者用来反对自己。至于真正的主力,依然是40000名靠金钱和封地收买来的突厥骑兵。因为规模限制,几乎很难同时应付两个战场。
蒙古人堪称花剌子模的最终梦魇
公元1218年,花剌子模同新兴的蒙古人发生外交摩擦。由于默罕默德自恃甚高,根本没有将成吉思汗放在眼里,甚至命属下将对方派来的使者和商人一并虐杀。结果引来十多万蒙古、突厥和契丹联军猛攻,让自己苦心钻营来的帝国轰然倒塌。
精锐的花剌子模骑兵几乎连像样的对阵都难以寻觅
如果仅从装备水平来看,那么花剌子模野战军的水平完全不输给怯薛等蒙古精锐。由于中亚地区的冶炼技术较高,他们的人马防护都更加严密,可怕的土耳其式复合弓亦不弱于草原弓箭。奈何承担辅助任务的民兵几乎不堪大用,本身又缺乏快速的连续机动能力,连有效守住锡尔河沿线城镇都相当吃力。皇帝还担心他们轻易变节,不得不四处分散精锐去充当督导队。此举正中成吉思汗下怀,选择绕远路回避正面交锋,以分进合击策略让对手无法做正确取舍。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帝国的路线图
随着防御设施简陋的布哈拉陷落,整个帝国军队的部署宣告瓦解。默罕默德无可奈何,只能被蒙古追兵碾出都城撒马尔罕,接着是老家花剌子模,以及伊朗的呼罗珊。最后困死于里海小岛,沦为对手崛起路上的最致命阶梯。
传统手抄本上的默罕默德二世之死
讽刺的是,默罕默德死后的花剌子模军队,反倒因失去累赘而触底反弹。这些突厥骑兵不愿向蒙古人屈服,便紧密团结在王子扎兰丁周围。他们一度在阿富汗和北印度站稳脚跟,给追杀自己的蒙古人以沉重反击。稍后又迫于压力遁走,仅靠半个伊朗的残存财富苦苦支撑。直至流亡到叙利亚,重新成为埃及阿尤布王朝的雇佣兵。公元1244年,他们几乎摧毁掉圣城耶路撒冷,还在晚些时候的拉夫罗比之战中打败十字军骑士。
传统手抄本插图扎兰丁单枪匹马逃过印度河
不过,流亡者再强也是没有根基的无本之末。这批残存的花剌子模骑兵,在1246年重新叛变对抗阿尤布王朝,并因此遭到彻底失败。大部分幸存者被新土地上的各级领主瓜分,沦为类似马穆鲁克的军事奴隶。另有一批调头向东,彻底拜倒在蒙古宿敌脚下。双方在1260年的艾鲁贾之战中各为其主,却早已不是值得被历史记住的主角......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