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蹲在门槛上抽烟,突然喊住要出远门的儿子。“明儿四月初七,可不敢瞎折腾。
”他敲了敲烟袋锅,眼神透着郑重。
年轻人嘟囔着“封建迷信”,可老人说的“绝日”,到底藏着啥讲究?老辈人都知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天,叫“四绝日”。5月5号是立夏,5月4号自然成了绝日,赶上假期第四天,不少人计划出门。
但农村老人说,绝日是季节交替的“缓冲带”,老传统里忌讳可不少。头一件,别选这天出远门。“路上变数多,老辈人总说‘绝日出门慌,来回不顺畅’。
”村东头王婶去年绝日出差,路上车抛锚三次,回来直叹气。第二件,千万别吵架动气。“绝日磁场乱,人容易上火。
”张大爷板着脸,“忍一时风平浪静,何况老理儿有说法。”年轻人觉得是心理暗示,可吵架坏心情,确实没必要。
第三件,杨公忌日撞上绝日,更得规矩点。杨公十三忌,每月一天犯忌讳,四月初七正巧赶上。
老传说杨公因狂妄招祸,后人便忌打诳语、耍心眼。第四件,低调行事别张扬。“绝日不是坏日子,是提醒人敬畏时节。
”李大爷说,“春耕夏种有节奏,过日子也得顺着来。”有人觉得是老迷信,有人说这是对自然的尊重。现在不少人放假只顾玩,忘了老传统里的讲究。
南方正是割油菜、插秧的时候,家里老人忙农活,年轻人回来搭把手多好。
可绝日的禁忌,到底是文化传承,还是过时说法?
村里小学校长说,老习俗里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季节交替易生病,不出远门防意外;不吵架保心气,都是养身之道。打诳语遭忌讳,本质是教人诚信,这些道理搁现在也没错。
当然,有人觉得没必要较真,过日子看心情。但老辈人传下来的讲究,不是让人害怕,是让人心里有杆秤。
就像“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顺应时节,总归差不了。
我个人觉得,老传统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对生活的敬畏。5月4号这天,出不出门、吵不吵架,看个人选择。但听听老人的话,权当是给日子添份谨慎,也没啥不好。
说到底,习俗是老辈人的经验总结,信不信在个人。保留点敬畏心,过日子多份平和,或许才是老传统的意义。
你说,这些讲究是该守,还是该丢?留个话题,咱慢慢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