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蹲在门槛上,烟袋锅子敲得石磙当当响。眼瞅着天上云堆得像棉桃,他嘟囔着“收不收,就看四月初六”,这话打小就听爷爷说。今儿个正好四月初六,村里老辈人扎堆村口,全盯着天盼兆头。



老话说“四月初六晴,夏季热难停”,可今儿个云层压得低。要是按“雨淋头,种田老农要受穷”的说法,这雨要是落下来,秋庄稼怕是要遭罪。

但也有人记着另一句“四月初六雷,米谷堆成堆”,眼巴巴等着雷声炸响。村东头王伯前年碰着初六晴天,整个夏天热得玉米叶子打卷。



去年初六下了场连阴雨,低洼地的豆子全泡烂在地里,收成全打了水漂。今年这天气不阴不晴的,就像悬在头顶的秤砣,压得人心里七上八下。

年轻的小赵扛着手机笑他们迷信:“天气预报说下周升温,管它初几不初几。



”可李大爷瞪他一眼:“你懂个啥,老辈人看天吃饭的门道,比你手机里的数靠谱。

”这话一出口,人群里响起稀稀拉拉的附和声,也有几个人低头看起了天气预报。晌午头,不知谁喊了句“掉雨点了”,众人齐刷刷抬头。雨滴砸在石板路上,溅起的土腥味里,有人开始唉声叹气,有人却默默去捆扎晾着的农具。



这雨到底是“三伏凉爽似秋天”的好兆头,还是“要受穷”的坏开头,谁也说不准。说起四月初六的讲究,不光是看天。隔壁村至今保留着包包子的老习俗,说是用面皮“包住”丰收,盼着仓里谷米满当当。

还有地方抢花炮、吃粽子,热热闹闹的场面里,藏着老辈人对风调雨顺的念想。可现在年轻人嫌这些习俗麻烦,觉得看天气预报更省事。但王伯总说:“老规矩不是摆设,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念想。



”就像他每年初六都要在门框上插艾草,说是能“拦住”灾邪,护佑庄稼平安。这场雨断断续续下到傍晚,村支书在广播里提醒做好排水。李大爷蹲在田边看水流,浑浊的水漫过田垄时,他突然念叨起“人算不如天算”。

可手里的锄头却没停,顺着田埂挖出一条条导流沟,这是他跟老天爷打交道的法子。我总觉得,这些老话不是死规矩,是老辈人跟老天爷打交道的门道。农谚里藏着观察了几辈子的经验,习俗中带着对土地的敬畏,哪怕科技再发达,这些都不该被忘。



就像今儿这场雨,有人看到了担忧,有人看到了希望,可土地从来不会辜负肯下力气的人。临了,李大爷拍着裤腿上的泥说:“管它初六朝哪个天,咱把种子埋进土里,把汗洒在地里,收成就错不了。

”这话在暮色里传开,惊飞了地头的麻雀,也让蹲在田边的年轻人若有所思。

四月初六的雨还在下,可地里的玉米苗正顶着水珠往上蹿,不管是福是祸,日子总得跟着节气往前赶。老祖宗的话藏在节气里,日子是顺是坎,还得看咱怎么和天地相处。至于这雨到底是预兆丰收还是提醒防灾,或许等秋天谷子进仓时,答案自然会揭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