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模仿明星成为网红是条不错的赛道,不少网红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不过明星当事人却不一定那么高兴,比如杨坤最近就非常头疼。
据悉“四川芬达”靠模仿杨坤逐渐走红,一开始他们的作品风格还算正常,至少还没让杨坤感觉受到冒犯。
不过后来二人的视频却变了味,不再只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颇有恶搞丑化甚至侮辱的嫌疑。
他们复刻了不少杨坤参加综艺节目时的经典画面,为了博取流量,表情动作显得十分夸张。
虽然大家都能看出来“四川芬达”模仿的是谁,不过二人却一直嘴硬:“自己并非恶意模仿,因为从未提及谁的名字。”
杨坤发现以后,表示他们的视频“太恶心”,不少网友也觉得“四川芬达”有些过分,已经超出模仿的范畴,简直就是侮辱人。
后来杨坤便开始替自己维权,而“四川芬达”此时也害怕了,发布视频向杨坤表示道歉,不过二人的态度却让人感觉不是那么真诚。
4月24日,杨坤发表了一篇长长的小作文,还原了整个事件,自己的态度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不放过!”
杨坤表示自己接受别人模仿自己,多年来很多人都这么做过,自己从未计较,对于这种“冒犯”的艺术,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甚至还会支持。
不过“冒犯”不等于“侮辱”,而“四川芬达”却打着模仿的口号,实际上发布着侮辱丑化自己的视频,甚至包含低俗擦边的内容,这就不能忍受了。
一开始杨坤只是通过平台警告一下“四川芬达”,还没想通过法律手段维权,谁知“四川芬达”居然变本加厉,继续发布恶搞视频。
而他们的道歉视频,却是半嘲讽半道歉的语气,把自己包装成“弱者”毫无诚意,实际上还是为了制造热度和流量。
杨坤觉得“四川芬达”已经触犯到自己的底线,他们不是“艺术模仿者”,而是举着娱乐大旗的“网络施暴者”。
选择法律维权不是要扼杀创作自由,而是要为行业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文艺创作不能成为网络霸凌的遮羞布,网络流量不应建立在对他人尊严的践踏上。
5月2日,“四川芬达”再次做出回应:“我们可以把涉及杨老师后的直播收益,全部赔偿给您。”
“四川芬达”的道歉有没有诚意,大家自己判断。
如果在座的各位是杨坤本人,看到“四川芬达”的作品后会是什么态度?反正我感觉多少有些恶心。
别人恶搞自己、丑化自己,结果反而还有钱赚,总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杨坤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我们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