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子里总有一些"深入人心"的说法,比如"师范毕业就能直接当老师","公费师范生考编不用考试"。这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在师范生群体中广为流传,却成了许多人职业规划中最大的"坑"。

有多少人带着这些认知选择了师范专业,却在毕业时才发现真相并非如此?这也充分说明了一点,无论是志愿选择还是职业规划,与其听信传闻,不如去了解最真实、最有效的信息,才能避免被坑。

根据教育部官网、六所部属师范院校2025年招生简章、以及《中国教师发展报告》等文件,得出的最新消息来看:“师范生都不需要考教资”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2025年最新规定总结下来就是“4类人免考、3类人必考”,了解最真实的消息才能避免走弯路。



“师范生不需要考教资?”2025最新规定:4类人免考、3类人必考

首先是可以免考的师范生。第一类: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陕西师大、西南大学),有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证的政策,但也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只有"师范专业"学生,且通过校内教育教学能力考核的,才能免试认定。

除了六所部属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外,还有三类人群可以享受免试认定的政策。一是定向培养的乡村教师,即"地方优师计划"的学生,他们需要签订6年服务期协议,通过定向县教育局考核后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但若有违约会被记入征信,而且到了2025年,这类考核还将新增"多学科教学能力测试",要求主科和副科双达标,才能免试获证。



教育类研究生是另一类可以免试认定的群体,教育学硕士(尤其是专业硕士)可以免试认定对应学科的教师资格,但需要提交10课时的教学视频和导师推荐信,其中,心理学硕士是个特例,不能免试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必须参加科目代码为"413"的专门考试。

最后一类是三年过渡期内的师范生。对于2022年12月前已经入学的师范生,还有一个过渡期的窗口机会,这些学生可以按照旧政策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但必须在2025年6月前完成所有材料的提交: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不容错过的时间节点,过了这个日期,就必须按照新规则走程序了。



除了以上这4类可以免考的群体外,还有3类群体是必须自己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无论哪种特殊情况,只要你想从事教育工作者,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资格证的认可。

师范生不再是通往教师岗位的"直通车",而是教育精英的竞技场

第一类是非教育类专业的师范生,所谓的非教育类专业师范生,指得就是那些院校是师范类院校,但是专业却不是教育学类专业的学生。



判断一个专业是否属于师范类,关键要看专业代码是否含"0401"(教育学类)。非师范专业如"汉语言文学"的代码是"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即使在师范院校就读,也没有免试特权。

第二类是2023年9月之后入学的公费师范生,由于政策发生的变化,根据教育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这批学生将取消直接认定资格,必须通过教资考试和心理测评双重关卡。

这一变化体现了教育部门"严把教师入口关"的决心,意味着即使是国家投入重金培养的公费师范生,也必须证明自己具备教学能力才能获得教师资格。



第三类是高职专科层次的师范生,不仅需要自己考取教师资格证,而且还要受到学历的限制,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生,只能考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且必须通过笔试和面试。"中师包分配"的红利早已成为过去式了。

教师资格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严格化,反映了我国对教师质量的重视。师范生已经不再是通往教师岗位的"直通车",而是成为教育精英的竞技场。

想要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有志于从教的同学们来说,提前了解政策、明确路径、强化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