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是对每一位劳动者的赞歌!

在“长江首城”宜宾,五粮液的酿酒师傅们正用双手续写着千年酿造技艺的传承故事。他们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言传身教形意神”的方式,将经验倾囊相授,让千年传统酿造技艺在传承中不断精进,让五粮液保持着中国浓香型白酒的最高酿造水平。

在劳动节来临之际,近日,笔者走进五粮液酿酒生产一线,采访了两位工匠师傅,探寻他们传承匠心的成长故事。

师德刚

在失败和教训中明白“唯有如此”的技巧

每天清晨,在五粮液507车间蒸腾的雾气中,总能看到一个专注的身影。他手指轻捻酒糟,鼻尖细嗅芬芳,仅凭一捏一闻,便能感知母糟酸度与结构;仅靠肉眼观察,即可判断蒸馏火候的毫厘之差。


师德刚

他就是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特级技师、宜宾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师德刚,用近30年的光阴续写着五粮液酿酒工匠的故事。

这位技艺精湛的师傅坦言:“我的成功经验远没有失败教训多”。尤其是一次“滑铁卢”般的经历,让他记忆深刻。

1996年,20岁的师德刚走进五粮液,很快,人勤手快的他便熟悉了烤酒工序,并在3年后当上了班组长。2002年,任班组长不久的他因骄傲导致班组排名垫底,一半组员失去了工作。

“那一次的教训让我终生难忘。”师德刚说,重新回到岗位后,他抱着“一定要把组员的饭碗保住”的想法,不仅严格按照工序操作酿酒,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打磨技艺,为此家人还抱怨他“娃儿不接、家务不做、早出晚归”,但他就是凭着这股忘我的拼劲,很快重整旗鼓,2008年至2015年,他带领班组连续8年超额完成任务,优酒率在车间名列前茅。


工作中的师德刚

在日复一日的酿酒中,师德刚逐渐明白,车间的酿酒工序中,为什么会有诸如“疏松不燥”“柔熟不腻”等一系列操作规范和标准,为什么有那么多“唯有如此”的技巧,这些都是一代代前辈千锤百炼得来的宝贵经验。

基于此,面对分层起糟、上甑、量质摘酒等众多严苛工艺,师德刚化身“细节狂魔”。他独创“三定三查”工作法:定人定岗定时检查工艺参数,如同交响乐指挥家,精准捕捉“酒花”绽放的瞬间,确保每滴原酒都达到“香气悠久、味醇厚”的极致标准。在2018年四川省酿酒技能大赛中,他以近乎完美的操作摘得桂冠。


师德刚指导苗圃学员

烤酒熬糖,充不了内行。如今,作为“工匠苗圃”带头人,师德刚常以自己的教训作为“反面教材”,教导学员严守工艺,用心去酿好每一滴酒。肯学、能吃苦是他挑选苗圃学员的前提标准,比如第一批20名苗圃学员中,有的学员工作时间不长,从来没有产出过优酒;通过用心学习,一年后20名学员全员超额完成任务。众多学员中诞生1名“宜宾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晋升1名大班长、6名组长、4名副组长,他们如同星火般在五粮液“十里酒城”继续传承着酿艺薪火,让匠心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袁世华

每当公司收酒评级,多出优酒是最开心的时候

走进五粮液523车间——这个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大小的全球最大单体酿造车间,总能看到袁世华忙碌的身影。这位拥有29年工龄的酿酒师傅,对每道工序都严格把控。

袁世华,523车间的5大班大班长兼79组组长。1994年,他进入五粮液酒厂,近30年的一线烤酒积累和26年的班组长经验,让他成为车间公认的一把烤酒好手。


袁世华在查看窖池情况

起糟、拌和、蒸馏……袁世华对每道工序都严格把控。“烤酒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只是熟悉工序,一个月时间就够了,但要酿出好酒,没有扎实的功底是不行的。”袁世华说。

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和行业龙头,五粮液传承逾千年的古法酿造技艺始于唐、兴于宋、精于元、成于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五粮配方、包包制曲、跑窖循环、续糟配料、陈酿勾调等100多道极其繁复和精细的工序,且绝大部分工序需要一线匠人凭经验去预判和把控。

比如在看糟配料工序,酒糟分层之后如何根据不同酒糟的色泽、结构等情况,结合酸、水、淀粉等指标,酌情投入粮食和糠糟,调制出最佳的酿酒原料,这非常考验酿酒师的经验和技术,稍有不慎甚至一个微小的细节,就会少出好酒甚至出不了好酒。

一次巡查中,袁世华发现酒糟颜色不对,用手抓捏后,含水量过高。事实上,该班组好几轮都没有完成公司下达的目标任务,班组梳理操作流程,却找不到原因。他会同几位酿酒高手研究,最后要求该班组在摊凉时多半个小时。第二轮烤酒,酒质就有了明显提升,两三轮过后,优酒率就提升到车间正常水平。

袁世华说,要多酿好酒,功夫在入窖前,一定要做好酸度、水、淀粉、温度等前置条件,不然入窖后,一切就难以改变了。如果入窖时,酸高了,就会不产酒;酸低了,产酒但不产好酒;粮多了,不利于糊化和发酵;酒曲加多了,流出来的酒是苦的,味道不净,曲加少了,发酵不充分,香气不够……“即便是投粮润粮环节,多一桶水(10公斤)还是少一桶水,都需要根据这个批次的糟醅情况灵活把控,如果做不到恰到好处,下一轮甚至几轮产酒都会受到影响”。

“公司每周五收酒,一旦优酒通过了验收,是最开心、最自豪的事,这不仅仅是班组成员用心酿酒的成果,也意味着将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袁世华说。


袁世华指导苗圃学员

如今,袁世华也成为了“工匠苗圃”的带头人之一。他知道,自己从毫不懂酒的酿酒工人,成长为如今的技术骨干,从一个瓦房都住不上的农村小伙,到在城区有车、有房,离不开五粮液传统的“传帮带”机制的成就。

“我就是老师傅手把手带出来的,有责任和义务把学到的技能传递给车间的年轻一辈。”袁世华说。

在酿酒师培养上,五粮液遵循着现代与传统并行的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师培训机制。一名新手会在公司、车间接受系统培训,并在班组内接受组长、副组长对各酿造环节的实践指导,而优秀酿酒师,则能进入“工匠苗圃”,由公司的顶尖酿酒师对其进行现场指导和理论讲授。

在五粮液,有许多像师德刚、袁世华这样的酿酒师傅。他们技艺精湛,经验丰富,闻一闻窖房内香气,抓一把糟醅尝尝,就能知道产酒好不好,是白酒酿造界大隐隐于市的“高手”。

他们在日复一日的酿酒中,把探气上甑、续糟配料等100多道极其繁复和精细的工序转化为身体“本能”,把最佳的临机把控与预判视为个人技艺打磨的终极目标,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匠心永续间,使五粮液传承逾千年的古法酿造技艺不断传扬精进的同时,也书写着劳动者的时代精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