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石破茂这周跑到菲律宾签军事协议,明面上说是加强安全合作,实际上就是在南海和台海问题上给中国上眼药。
这份《军事信息通用安全协议》(GSOMIA)看着是双边协议,骨子里却是美日菲三国联手围堵中国的关键拼图——日本出侦察技术,菲律宾出地理优势,美国在背后拉线,活脱脱一个"亚洲小北约"的雏形。要知道去年美菲刚签完同类协议,现在日本火速跟进,明显是趁着中菲南海摩擦不断的当口,要把情报监控网织得更密。
(图1)
协议最毒辣的设计在于把台湾海峡和南海捆在一起搞监控。
在他们看来,只要菲律宾北部的雷达站直指巴士海峡,日本最先进的P-1巡逻机(图1)定期在南海晃悠,再加上美军卫星数据一汇总,中国军舰在相关海域的活动就将等同裸奔。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次协议特意强调"国防技术转让",摆明了要给菲律宾递刀子——去年送雷达系统,今年可能就要卖反舰导弹,步步为营的军备升级比直接驻军更阴险。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套路,可比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高明多了,既避免刺激地区国家,又能实质性改变军事平衡。
中国表面上说"不担心战术层面合作",其实心里门清:这三家搞情报共享根本不是简单的军事协作,而是在重构东亚安全秩序。
想想看,美日有《安保条约》,美菲有《共同防御条约》,现在日菲再签GSOMIA,等于把双边同盟升级成三边联动。去年"肩并肩"军演首次拉日本入伙,今年马上要搞"全面战斗场景"演习,下一步极可能发展成常态化联合巡航。
(图2)
这种嵌套式联盟最可怕之处在于,任何一方在南海或台海与中国发生冲突,都可能触发连锁反应,把局部争端变成区域战争。
菲律宾在这盘棋里扮演着矛盾角色。小马科斯政府一边和中国谈经贸合作,一边把美军基地(图2)从5个增加到9个,现在又引进日本军事力量,典型的"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日"骑墙策略。
但马尼拉可能没算明白账:日本提供的雷达系统监控南海的同时,必然也会把菲军自己的布防情况摸个底掉。更讽刺的是,他们拿来对付中国海警的巡逻艇,未来可能最先用在镇压菲律宾共产党游击队身上——当年美国武装阿富汗圣战者对抗苏联的剧本,今天正在东南亚重演。
对中国而言,真正的战略威胁不在于几份情报协议,而在于美国成功把"印太战略"具象化为可操作的军事协作网络。
过去美国在亚洲搞安全合作总显得大而无当,现在通过GSOMIA这种具体抓手,把盟友的侦察体系、作战链条、后勤保障逐步标准化。即先让日韩、日菲、美澳这些双边模块各自成型,再用多边军演和装备标准化当连接件,最终拼出个亚洲版北约。
(图3)
但美日菲的算盘未必能完全打响。
东盟国家虽然和中国在南海有争端,但更警惕被绑上大国对抗的战车。越南至今没开放金兰湾给美军常驻,马来西亚刚和中国升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印尼则忙着当俄乌战争的调停人——这些国家清楚,一旦选边站队,东南亚就会变成第二个东欧。
就连菲律宾国内也有强烈反对声浪,前总统杜特尔特派系多次警告过度依赖外部力量会丧失主权。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这种矛盾,通过加速RCEP经贸合作、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谈判来分化对方阵营。
未来半年将是关键窗口期。
随着日本获得"反击能力"和菲律宾修宪允许外资进入军事领域,美日菲三方可能快速推进三件事:
在巴拉望岛部署中程导弹(图3)、启动南海联合情报中心、为菲律宾培训F-16飞行员。而中国的反制不会局限于增加海警船数量,更可能借鉴俄罗斯的"混合战争"经验——用商业卫星租赁突破情报封锁,借缅甸柬埔寨通道建立战略纵深,甚至不排除在黄岩岛启动新的填岛工程。
(图4)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看谁先找到军事威慑与区域合作的黄金分割点:美国要证明联盟体系比中国经济吸引力更可靠,中国则要证明发展红利能抵消安全焦虑。
情报共享协议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是西太平洋权力格局的剧烈重组。
当日本自卫队能实时掌握中国航母(图4)动向,当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呼叫支援时美军舰机30分钟就能赶到,当东盟国家被迫在"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悖论中精神分裂,这个地区就再也回不到过去那种模糊平衡的状态了。
但历史告诉我们,所有针对中国的包围圈最终都会出现裂缝,问题只在于代价有多大——是让菲律宾成乌克兰式的代理人战场,还是把冲突控制在雷达屏幕上的光电信号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