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菲律宾6名人员不顾中国警告,又一次强行登上铁线礁展开活动。而无一例外,中国也再一次进行驱逐和外交上敦促。事实上,纵观这几年来,菲律宾、立陶宛、澳大利亚,乃至越南、缅甸之流,东欧几个小国也时常挑衅俄罗斯。这些小国为什么敢挑衅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大国?
很直观的说,这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冷战塑造的"战略寄生"模式。冷战期间形成的"威慑-依附"体系,为当代小国埋下战略思维定式。美国和苏联为遏制区域大国构建的"安全保护伞"机制,比如北约、亚太同盟体系等等。
这在一定时间段内,让一些小国获得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然而当时代改变,小国却已然形成了一套冷战模式下的生存逻辑,即主权风险外包。将国防安全与域外霸权深度绑定,形成"挑衅成本转移"的畸形认知。自己所坐的一切事情,和由此导致的一切后果,都会有背后的“大哥”帮忙摆平。
当北约战机24小时内就能覆盖莫斯科领空,当第七舰队游弋南海成为常态,小国精英们逐渐将“受保护者”身份异化为“特权阶级”。乌克兰政客们将加入北约的支持率从42%推升至91%,却对军队89%的装备依赖率视而不见。爱沙尼亚总理高呼“俄军三天可达塔林”,却将四分之一兵力投送到千里之外的顿巴斯战场。
这种认知撕裂背后,是代理人逻辑的深度浸染。立陶宛通过挑衅中国,在“民主峰会”晋升核心成员,菲律宾在对华贸易逆差215亿美元时同步接收32亿美元军援,安全与利益的精算公式里,冒险成本被系统性地转移给了“保护伞提供者”。但历史证明,任何将国家安全外包的行为,本质是场危险的债务游戏。习惯于冷战的畸形认知,最将迎来清算时刻的降临。
事实上,霸权红利的衰减比预期来得更迅猛。五角大楼《全球态势评估》揭示的冰冷数据,昭示着单极秩序的黄昏。美军全球部署强度从1991年的38%萎缩至22%,中东驻军两年内削减30%,红海危机中胡塞武装用68%的封锁成功率嘲弄着“航母威慑”的过时剧本。
更致命的是,代理人战争的边际效应崩塌。以色列在加沙每消灭1名哈马斯成员的代价攀升至230万美元,效率比三十年前恶化17倍;北约对乌军援创造每日消耗1亿美元却仅控制0.43平方公里的荒诞纪录。当乌克兰征兵办在麦当劳厕所抓捕适龄男子,当也门部落武装用无人机集群对抗航母编队,传统安全范式的根基早已裂变。
还是那句话,美国人会不会为了几条走狗,打一场风险和回报完全不对等的、生死攸关的战争。建议看一下历史经典时刻,“阿富汗撤军”还有“西贡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