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从其他领域转行学医的名人不少,比如范仲淹 、苏轼、陆游……都是仕途不顺,转而学医,至于医术……不好评价。但弃医从文的,则很容易“大杀四方”,比如孙中山、鲁迅、郭沫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医学这个领域需要真才实学,庸医会要人命的,而良医若想更上一层楼,会自觉深造哲学、科技等一干其它领域,就像绝顶武林高手,除了干架的本事,必有其他的修为。




按照那个什么医学博士“4+4”计划,是希望从其他领域的顶尖人才中,遴选热爱医学的人专门培养,达到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初衷是没有问题的,但多少有些本末倒置,因为医学生中具备文科生、艺术生技能的相当之多,但反之,文科生、艺术生中有医学技能的就几乎没有,把一名艺术生培养成医学博士的难度,肯定比将具有艺术细胞的医学生培养成才大得多。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早于1992年试行过类似计划,其30年跟踪数据显示:文科背景医学生的临床失误率比传统路径培养者高出22%,而同期传统医学生获得跨学科学位者却增长170%。其数据反差揭示出医学教育的本质规律: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应以扎实的医学根基为生长点,而非将跨界知识作为嫁接砧木。




医学生跨界发展是知识体系的顺向延伸,而逆向跨越则意味着重建认知体系。
据《柳叶刀》2010年研究报告显示,现代医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医学知识量,较百年前已膨胀近300倍,如今更是不可想象,这种知识密度的指数级增长,构建起难以跨越的专业壁垒。


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引进“4+4”这么扯淡的模式,除了给“特权生”留一道口子外,想不出其他有说服力的科学解释。




当然,不是说所有经过“4+4”培养的医学博士都名不符实,咱们国家人口基数大,学生的素质也高,真正优秀的学生就是让他从零开始去学导弹设计,也一样会出类拔萃,学医想必也不会差到哪去,但这需要一个“严进严出”、公平公正的环境,还有严格的临床成绩来检验。


反正我是不太相信,那些文化课连普通高考都要走艺术生路的,花钱到国外买学位的……还能通过几点的进修成“复合型”医学博士,这个太有辱大众智商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