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程慧娟 记者 李楠/文 王玉秋晨/摄)近年来,AI、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赋能传统医学,为中医药注入了新的活力。日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发人工智能大模型,辅助人才培养和科学培训。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前该校有团队开发出诊脉机器人和针灸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综合诊断和治疗。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周作建介绍,围绕DeepSeek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和应用,该校构建了两个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一个叫灵山中医大模型,聚焦中医学;另一个叫素山中医大模型,聚焦中药学。


即将上线的灵山大模型,重点围绕知识问答,涵盖了数千本中医学专业书籍,包括《中华本草重要大字典》等;构建了相应的知识图谱。面向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等方面,并辅助人才培养、科学培训两个方面。周作建说:“后期,我们还将研发不同病种的专病大模型。”


除了人工智能大模型,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还研发了一系列智能系统,比如诊脉机器人、中医刮痧智能机器人和针灸机器人等。


一块屏幕收集舌头和面相特征,加上一系列问卷收集症状,再加上一旁的诊脉机器,通过“望问切”生成一份健康状态辨识报告,其中不仅有诊断结果,还提供了一系列的养生方案。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郎许锋介绍,望诊包括看舌头和面相两个方面,屏幕会捕捉人的信息,分析舌象,比如齿痕、舌苔等情况。另一个诊脉机器人,三根诊脉柱上面有压力传感器测量脉搏,也就是中医里讲的“定三寸”。

测量脉搏后,根据脉搏的波形分析身体情况。最后再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将采集到的信息综合分析,实现智能化综合诊断。


中医机器人除了能“望闻问切”,还能进行针灸和刮痧。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徐天成老师研发出一款针灸机器人,依托灵活、稳定的机械臂,通过程序“植入”中医针刺手法,一根银针正被刺入人体合谷穴进行针灸治疗。

2022年,由广东工业大学牵头,天津中医药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等机构共同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面向资深中医施针经验自动化深度智能的针灸机器人技术与系统”项目启动。徐天成是项目组团队成员之一。

人体全身布满穴位,机器人如何找准穴位呢?徐天成说:“不同人的身体虽有差异,但穴位分布位置是按照人体比例固定的。例如合谷穴,其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不管你高矮胖瘦,你的合谷穴都在中点。因此,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取穴模型,机器人就可以按比例准确找到穴位。这一方法,是对传统针灸同身寸这一理念的延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