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近日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与肯尼亚总统鲁托的专机先后抵达北京,开启重要国事访问。在此国际交往动态之际,大洋彼岸的美国,其国内局势及对中国态度正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在经贸政策上的态度转变,引人关注。
特朗普(资料图)
回溯特朗普发动贸易战,自其上台推行“美国优先”政策,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方单方面加征关税,涉及中国众多出口商品,意图迫使中国在贸易规则、技术转让等方面让步。中方则坚决反击,依据世贸组织规则,对美国进口产品对等加征关税,贸易摩擦自此陷入长期僵持。期间,全球经济秩序受冲击,中美两国企业与消费者亦承担高昂代价。
在阿塞拜疆总统访华期间,双方就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深入探讨,达成多项合作意向。阿塞拜疆丰富能源资源与中国强大工业制造及市场需求形成互补。肯尼亚总统访华时,聚焦于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在农业、基建、贸易投资等方面交流频繁。肯尼亚作为非洲重要经济体,与中国合作有助于其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这两国与中国密切互动,彰显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积极角色与吸引力。而对于美国推行的“脱钩断链”策略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美国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孤立中国,减少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却未能阻止其他国家与中国拓展合作。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态度出现转变。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国内经济因贸易摩擦承受重压。关税增加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美国消费者生活成本攀升。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在贸易战持续阶段,美国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指数显著上升,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下降。同时,美国企业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海外市场受限等困境。众多依赖中国进口原材料的企业,因关税成本难以为继,部分企业不得不减产甚至倒闭,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严重。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政府需争取选民支持。贸易战引发的经济问题成为选民关注焦点。近期民意调查显示,多数选民对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不满,认为其损害美国经济利益。为挽回支持率,特朗普政府有意调整贸易政策,降低关税成为可能选项,以缓解经济压力,赢得选民好感。
美国对中国高关税施压未达预期效果。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迅速。同时,中国加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降低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在此情形下,特朗普政府认识到强硬关税手段难以实现目标,转而寻求缓和。
特朗普承诺降低关税,似有战术让步之意。若部分商品关税降低,短期内或能缓解美国消费者与企业压力,为其国内经济注入活力。但从战略层面看,美国在关键领域对华施压未减。
特朗普(资料图)
半导体领域,美国持续限制芯片出口,阻碍中国相关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中国企业设置技术壁垒与市场准入障碍。此外,在科技封锁、地缘政治等方面,美国仍维持高压态势。
面对美国策略调整,中国坚守底线,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持续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以国内市场稳定支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加快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同时,积极拓展与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当前中美关系复杂微妙,特朗普政府态度转变或为双边关系缓和契机。但需明确,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坚定不移。未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需美国摒弃错误认知,停止单边霸凌行径,以平等、尊重、互利为基础,与中国展开对话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