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斯维里坚科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乌美双方正式签署了备受关注的《美乌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也就是此前热议不断的“矿产协议”。



协议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达成,标志着这场持续数月、牵动全球神经的博弈终于尘埃落定。

这份协议的落地,看似是特朗普政府的又一“交易外交”成果,但细看实质内容却发现,乌克兰在关键条款上未让半步,反而通过一纸协议拖住了美国援助的转向,稳住了当前极其脆弱的战略局势。



规格悄然下降:从白宫仪式到财政部签字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协议原本计划由特朗普和泽连斯基在白宫亲自见证签署,象征性极强。

但最终却在财政部低调落笔,已显示出协议在象征意义上的“降温”。

尽管协议本身与2月底达成的11条共识相比并无重大变动,但它依然引发广泛关注。

传言中的“5000亿美元债务偿还纠纷”被彻底否定,协议也未提及任何资源所有权让渡。

泽连斯基早在2月就表态:“我没有被要求偿还哪怕10分钱。”

这场谈判的尘埃落定,表面上看,特朗普似乎只赢得了“镜头前的胜利”,但实质上,乌克兰才是赢得战略主动权的一方。



信息来源:美乌终于签了矿产协议,最后一刻仍在“拉扯”,冉召月,2025-05-01观察者网



特朗普“交易外交”再上演:风格依旧,套路未变

特朗普的风格大家都熟,无非就是极限施压、咄咄逼人,反复摇摆,最终达成看似“划算”的协议。

从拜登时代的“慷慨援乌”到特朗普的“我们得先拿点好处”,美国政策风向急转直下。

特朗普一上台,就立刻把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变成了交换:“我给你防空系统,你得让我挖矿。”

更离谱的是,2月的某场谈判中,美方人员居然以“乌克兰总统没穿西装”为由,当场羞辱泽连斯基。



然而国家利益可不是商业合同说签就签,尤其面对涉及国家主权、安全保障的大议题,岂能任人摆布?

尽管他多次放话要让乌克兰“用资源偿还过去所有援助”,但最终连一点“实打实的债务条款”都没有落地。

为什么?因为泽连斯基早就“看穿”特朗普。



早在2024年9月,泽连斯基就提出以矿产协议为“筹码”,用象征性让步稳住可能上台的特朗普团队,为乌克兰换来一个宝贵的缓冲期。

对特朗普来说,这份协议最大的价值不是经济利益,而是“电视机前的胜利感”,因为他的支持者似乎并不关心条款细节,只在乎有没有在镜头前“让美国赚到了”。



泽连斯基强势回击:赢了实质,输了面子的是谁?

面对美国的强势施压,乌克兰没有轻易屈服。

尽管在军事、经济和情报方面都对美有一定依赖,泽连斯基政府却顶住压力,拒绝签下任何不平等条款。



从公开协议看,美乌双方以50:50的股权结构共同管理基金,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明确归乌克兰所有,不涉及国企私有化、不要求优先偿还美方援助。

这意味着乌克兰依然可以走欧洲一体化的路线,不影响未来“入欧”的大棋。

更巧妙的是,所谓“新许可证项目中50%的国家预算收入”本质上是个“模糊弹性概念”,留足回旋空间。

且该协议还避免了与乌克兰与欧盟早前签署的关键原材料协议发生冲突。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特朗普达成了协议,赢了“面子”,但乌克兰保住了“里子”——主导权、资源权、发展权都没丢。

乌克兰为何能硬刚?稳住自己,也搞定盟友

面对特朗普团队对泽连斯基“合法性”的质疑,乌克兰议会迅速投票通过禁止战时选举,打破外界对政权动摇的幻想。

乌克兰不仅团结了欧盟,还拉拢日本、日本QPS研究所甚至开始向乌克兰国防部提供卫星侦查信息,部分替代美方情报支持。



哪怕是美援暂停,乌克兰军队依旧顶住了俄军攻势,当美国发现乌克兰“没有我也能撑住”的时候,谈判桌上的筹码自然重新洗牌。

虚实之间:特朗普“赢学”继续,乌克兰守住实质利益

这场矿产协议,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表演”与“实质博弈”的叠加秀。

特朗普拿到了合同、发布会和支持者的掌声——一切都为他构建“再次让美国伟大”的形象服务。

而泽连斯基赢得的,是现实层面极为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从“24小时终结俄乌冲突”的口号,到如今的“100天窗口期”化为乌有,特朗普的外交主张终于还是退回到他熟悉的“贸易战”领域,而泽连斯基依靠一纸协议成功躲过了援助断崖与谈判陷阱。



结语:一场没有赢家的表演,却是乌克兰的务实胜利

《美乌矿产协议》并不是一份典型的经济合作文件,而是一次多维政治算计的产物。

它不仅让特朗普完成了一场视觉层面的“美国胜利秀”,也让乌克兰在极端压力下稳住外援和外交局面,维护了国家核心利益。

那么这场博弈中,到底谁赢谁输?

特朗普拿到的是合同与掌声,泽连斯基拿到的是资源与主权。

从长远看,也许这就是“赢了面子却输了里子”的最好注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