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很多朋友都选择了外出游玩。享受假期的路上,也要注意出行安全。宁夏银川有位“出圈”的交警——鸿胜警官,他制作的交通安全普法视频,有10亿多人次浏览过。交警鸿胜为什么这么“火”呢?
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清河街的一个路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驾驶三轮车的百岁老人和骑电动车的女孩在路口发生碰撞。幸运的是,两辆车的车速度都不快,当事人的身体没什么大碍。
一边是十几岁的“00后”中学生,一边是年龄过百的“00后”老年人,年龄上的差距让杨鸿胜需要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来化解纠纷、普法宣传。怎么让双方都意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鸿胜警官有办法,面对女孩,他的口吻就像这位小姑娘家的好邻居。
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宣传科民警 杨鸿胜:这孩子损失倒不大,头盔戴上了吗?当时带上了吗?
女孩的母亲:她刚从学校出来还没开始戴。
杨鸿胜:其实没别的意思,孩子你把头盔戴上其实保护自己,事故我们都好处理,无非就是赔偿的事情,没有多大的事儿,但一旦你脑袋要是受伤了,那你说把你爸爸妈妈不心疼死了。
而想让百岁老人意识到安全出行的重要性,杨鸿胜明白需要给予更多的温暖和关心。
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宣传科民警 杨鸿胜:一百岁了,咱不能骑这个车了,咱们骑这个小一点的可以,这个太大了,儿女有电话吗?
老人:我不找他们,我自己处理。
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宣传科民警 杨鸿胜:担心你有事,我们留个(老人的)地址,你在哪儿住。这是我们民警的电话、名字还有警号我们都给你留下,有啥事情你给我打电话,找我们,好不好?
老人:好。
都是“00”后,杨鸿胜的调解方式、普法方式大不相同,不到二十分钟,一场交通事故纠纷,在杨鸿胜和同事的耐心沟通下轻松化解。这次处警的过程在网络上传播后火出了圈,不少人为杨鸿胜在执法中的温情和耐心点赞。
银川市市民 张蕾:非常喜欢,尤其最近他的一段视频,老奶奶那段视频,感觉他就不是一个交警,他就是老奶奶一个亲人一样,老奶奶也理解、也知道,很亲民。跟他在一起,就没有那种你是交警,我是群众,没有这种感觉,就跟一个朋友一样。
十余年坚持说交通 诙谐幽默风格独特
“鸿胜警官”在网上“出圈”之前,在银川本地就已经小有名气了。十多年前,他就开始做说交通的节目,这成为银川交警普法宣传的重要渠道,也让当地群众认识并喜欢上他。
在银川,提到杨鸿胜,不少老百姓心中立马就会浮现出一个不一样的交警的形象,有人称鸿胜警官是他们在交警队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银川市市民 马加红:我2014年拿到的驾驶证,拿到驾驶证就一直看他的节目,主要是交通参与者,他的一些判法跟我们遇着的一些都差不多,我们也从中能学到不少东西 。
这位“鸿胜警官”到底有啥魔力,能让大家十年如一日地记得他、关注他,为了弄清楚杨鸿胜是怎么样“吸粉”的,我们的记者跟随拍摄了这位交警,记录了下他“花式”执法普法的过程。
这是一位携带了长条建筑材料的出行者,因为他未做好固定措施、有伤到其他路人的风险,被杨鸿胜及时拦下。
杨鸿胜“朋友般”诙谐打趣的沟通方式让本该严肃的现场执法,一下子少了些棱角,“柔软”了起来,没过一会儿,鸿胜警官他们又接到了一起三车追尾的报警。
确认现场没有人员伤亡后,杨鸿胜和同事对这场三车追尾事故进行处置。
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宣传科民警 杨鸿胜:跟这前面都没关系,就跟你手机就掉到下面有关系,一低头一抬头来不及了,是不是?对这个位置是专门放手机的吗?
当事人:对,放钱包了。
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宣传科民警 杨鸿胜:是鸠占鹊巢还是鹊占鸠巢。
当事人:应该是鸠占鹊巢。
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宣传科民警 杨鸿胜:你又教会了我一句成语。
明确了谁该为这起交通事故负主要责任后,交警杨鸿胜没有停下来,细心的他发现其中一辆被撞车的后座放着不少易燃物,还存在着其他安全隐患。
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宣传科民警 杨鸿胜:在车上还抽烟着呢,你看你拉的是油漆,这两天温度高,你要是忘记以后,把打火机放在这里或者有烟头,你这一车油漆,这不是要出大事。 建议你赶紧把这个赶紧去掉,车上以后不要抽烟。
细致观察,多做一分,尽全力不留隐患死角,真诚沟通,花式“念叨”,让每一位当事人感受到交警执法的温度,几位司机原先急切紧张的情绪在杨鸿胜的言语间烟消云散。
交通事故当事人:我觉得警官来之后态度非常和蔼,尤其发生事故之后,大家这个心情都有点不稳定。警官来之后,首先这个安抚一下大家心情,有没有什么问题,有没有受伤,能把当事人的心情平复下来,然后再去处理这些问题,我觉得这一点是警官做得特别好的。
宁夏银川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宣传科科长 路瑶:我跟他在一起共事,说句实话,我觉得杨哥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他取得这些荣誉,其实跟他平时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他不仅要参与节目的录制,包括他的宣讲,还有我们正常的执勤执法工作,他都是有参与的。
从沟通群到短视频 亲近感让他更受欢迎
鸿胜警官坚持用“接地气”“有温度”的方式执法、普法,还通过沟通群去帮助群众知法、懂法,从聊天群到短视频,他不断答疑释惑,这种亲近感加网感,让更多人了解了交通法规,也更理解交警的工作。
张蕾是一名本地司机,直言自己最早见到交警会心生畏惧,总担心被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了这位鸿胜警官,就加入了他创办的“交通大讲堂”的沟通群。在群里,他经常看到杨鸿胜转发交通法规的知识,身为司机的他,对很多规定并不是很理解,不时会在群里发表“反驳意见”。面对张蕾的“反问式发言”,杨鸿胜没有急于否定,而是耐心解释、逐条梳理。后来,他干脆邀请张蕾跟岗,体验一天交警的工作。
银川市市民 张蕾:作为司机来说,开始很不理解,明明就是按我们司机来说很正常的一种停车方式,按交通规则来说就是已经违法了,然后他就领着我们去跟他一起执勤,通过执勤来能亲身理解到交警好多的艰辛。
这次换位体验,让张蕾从“误解者”变成了“守法倡导者”。如今,他每次骑电动车都会佩戴头盔、护膝、护肘,主动提醒身边人关注交通安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觉对身边人进行普法宣传,杨鸿胜和同事们也从中体会到警察这份职业带来的获得感。
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宣传科科长 路瑶:杨哥他的形象不是像我们平时看到的特别靓丽,颜值很高的这种交警,我觉得他这种形象更亲民,可能就是他这种形象,包括他节目里这种诙谐幽默,这种执法的方式、语言可能更赢得老百姓的拥护和赞誉 。
有一次,杨鸿胜在处理一起撞车事故时了解到,一名受伤的当事人就是因为看过他们的节目而保护了自己的生命。
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宣传科民警 杨鸿胜:当时我就赶紧问有没有生命危险,需不需要120或者有没有骨折的现象,结果这位当事人直接站了起来就说,鸿胜警官我啥事都没有,好着呢。我特别惊奇,我说十几米把你撞出去你还好着呢,她说我戴了头盔,我就是看你的节目,你一直说戴头盔的重要性,然后我让我老公给我买了一顶头盔。我当时心里特别的欣慰,我觉得这确确实实就是我们做了一点点普法的小事情,但是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带来的安全感。
如今,借着新媒体的东风,除了电视节目之外,杨鸿胜和同事们还注册了8个新媒体账号,在网络上继续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总浏览量近10亿人次。这些老百姓喜欢的生动案例和普法故事,也被传播得更广、更深、更远。
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宣传科民警 杨鸿胜:我们在各个警种上,工作的中心就是围绕着和谐社会。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做出自己应该做的一些工作成就,为和谐社会来添砖加瓦,这样我们才能够汇聚成强有力的力量,推动我们社会的正能量 。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想让杨鸿胜对五一假期出行的游客做一些安全提示,这位颇具“网感”的鸿胜警官,在录制中又冒出了“新点子”。
五一小长假就要来临了 5月的天是蓝蓝的 您的车速千万不能是燃燃的 对道路上欣赏美景的驾驶员朋友们 我要想说一句 朋友圈的风景再美 别让手机替您看路 副驾的奶茶可以dun~dun~dun 主驾的眼睛必须瞪的deng~deng~deng 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产自我的家乡宁夏,提醒广大的驾驶员朋友们,在星星的故乡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时候,千万谨记不要酒后开车,如果酒后开车,这将会给你美好的假期写上一个悲伤的结局。不管怎么说,在通往幸福平安的道路上,宁夏交警将会与大家一路同行。(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