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着迷的地方传统文化
——“苍溪灯戏”
吴中桦
原苍溪县麻纺厂吴从宪收藏着几本有关“苍溪灯戏”的书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苍溪人,极少知道原来苍溪是久负盛名的灯戏之乡,被称为“灯戏窝子”,看来这些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进一步发掘和传承,不然再过几十年就逐渐没落了、消失了,非常可惜。今天再次将书籍中的内容摘录一二,以期让大家领略“苍溪灯戏”的魅力,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沿袭尽绵薄之力。
《苍溪灯戏》,1985年7月苍溪县文化馆编印(原苍溪县麻纺厂吴从宪 藏)
《广元市文史资料》,1990年12月政协广元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原苍溪县麻纺厂吴从宪 藏)
“苍溪灯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称“鼓乐神”“喜乐神”,它不仅是四川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而且是川剧的重要声腔之一。“苍溪灯戏”具备唱、念、做等表演具备戏剧的一般要素,用基层百姓的视角,演人间的美丑善恶、喜怒哀乐,大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语言通俗易懂,诙谐风趣,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2018年,苍溪县被命名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川北灯戏)之乡”。
苍溪灯戏唱腔常用曲调、锣鼓牌子、伴奏音乐等目录(原苍溪县麻纺厂吴从宪 藏)
杜甫《又屏迹题以咏》:“用拙成吾道,幽居近物情。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灯戏声声起,渔舟箇箇轻。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灯戏”,即苍溪灯戏。从他笔下的“灯戏声声起,渔舟箇箇轻”就为我们说明:苍溪灯戏早在1244年前的唐代宗年间就有了,而且,在苍溪县城一带及其更广大的苍溪县乡村已很流行了。
苍溪灯戏最早是原苍溪县南阳乡(歧坪镇)彭家粱灯班,在年节、酬神庆坛和婚丧嫁娶时演出,并在阆中、仪陇等地传艺授徒,被誉为川北的“灯戏窝子”。1960年至1962年,四川省戏曲研究所、南充地区文教局多次派人到南阳公社搜集发掘灯戏遗产。
苍溪灯戏又分“天灯”“地灯”。“天灯”指可登大雅之台表演的灯戏。“地灯”指在随处如院场即可表演的民间灯戏。苍溪灯戏又分“唱灯”“跳灯”。“唱灯”指载歌载舞的牛灯、车灯等,以优美动听、有理有道的说唱为主,兼及一些简单的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跳灯”指纯粹的舞蹈性的龙灯、狮灯、独角兽灯等,表演者只表演,没有说唱。一般场面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戏,苍溪灯戏基本不演。
苍溪灯戏由于其演出多与春节、灯节、社火、庆坛等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所以形成小戏多、喜戏多、闹戏多的特点。苍溪灯戏用农民的道德标准演人间的美丑善恶,喜怒哀乐,大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语言通俗易懂,诙谐风趣,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苍溪灯戏如烂漫山花开遍苍溪山山岭岭,特别是苍溪东北向的二十多个乡镇近二百个村社自古就是苍溪灯戏窝子,几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演唱苍溪灯戏,村村社社有灯戏班子常年活跃在本山村,并在川北、陕西南部、荆楚西部一带走南闯北地演唱。
《苍溪灯戏剧目汇编》(原苍溪县麻纺厂吴从宪 藏)
苍溪灯戏也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其中包含有苍溪山乡的民歌小调、清音、神歌、端公调,同时又吸取了陕西调、吴下补缸调等曲调。它有板式变化的正调类唱腔体系,也有曲牌联缀的唱腔,如《裁缝偷布》一剧,其唱腔就是由【太平年】【金纽丝】【银纽丝】【卖鲜花】【跌断桥】【十里墩】【花背弓】等曲牌连缀成的。板式与曲牌联唱也可综合使用于同一剧目中。
苍溪灯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胖筒筒”、胡琴,演奏时发出低沉浑厚的“嗡”音,所以又叫“嗡筒筒”。除此以外,苍溪灯戏还有花灯锣鼓等,后又逐渐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乐器。苍溪灯戏的表演中融进了民间舞灯及木偶、皮影、杂技等技巧,用以刻画人物、表现情节。
据资料查询,目前苍溪灯戏班子的演出人员老化,会唱灯戏的老艺人仅百余人,口传剧目大量流失。更有甚者,苍溪本地一些年轻人本就对传统的、民间的苍溪灯戏知之甚少,加之受流行文化、快餐文化、西方文化影响,置苍溪灯戏于失传的险境,亟待抢救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袁政忠.《苍溪灯戏》.
[2]四川省苍溪县文化馆编印.《苍溪灯戏》.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吴中桦(中铁隆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高级经济师,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民盟盟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理事,四川省地方志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