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强势发声,“评估”两个字,美方能听懂!
一、美式“诈唬”遇冷:中方的“评估”是照妖镜
当美国商务部长贝森特再次放风“愿与中国对话”时,中国商务部用“评估”二字回应,如同一盆冷水浇灭华盛顿的表演欲。这个看似克制的词汇,实则暗藏锋芒——中国不会为“空头支票”坐上谈判桌,更不会在关税大棒下低头。
美方的套路早已被看穿:一边对华加征3600亿美元关税,一边通过APEC渠道递“橄榄枝”;一边将37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一边炒作“谈判进展顺利”。这种“德州扑克式诈唬”,在特朗普时代或许有效,但在今日中国面前,不过是黔驴技穷的拙劣表演。
二、中方的“铁门槛”:取消关税是唯一入场券
商务部发言人的三个“必须”(必须撤销全部单边关税、必须停止科技霸凌、必须废除歧视性补贴),绝非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是重建互信的最低门槛。美方若真想谈,就该先做三件事:
1. 拆除关税炸弹:取消对华3600亿美元商品加征的关税,停止301调查;
2. 撕碎制裁清单:解除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无理打压,包括华为、中芯国际等;
3. 砸烂双标铁锤:废除《通胀削减法案》中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歧视条款。
这些要求看似强硬,实则是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正如网友所言:“总不能你拿枪指着我,还让我笑着谈合作吧?”
三、美式双标现形记:从芯片法案到起重机关税
美国对华“说一套做一套”的戏码,在芯片领域达到高潮——拜登政府豪掷527亿美元补贴本土企业,却指控中国“扭曲市场”;美国农民拿着政府补贴对华出口大豆,却污蔑中国“不公平竞争”。更讽刺的是,就在美方释放“谈判信号”当天,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宣布对中国起重机加征25%关税,理由是“威胁国家安全”。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操作,连美国企业都看不下去。特斯拉上海工厂每分钟下线一辆Model Y,苹果75%供应链扎根中国,沃尔玛货架上中国商品占比不降反升……数据证明:美国对华关税的90%成本由本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所谓“关税武器”,早已是回旋镖扎向自己。
四、中方的反制王牌:从稀土管制到“去美元化”
中国手握的反制工具,远比美方想象的更多。2023年稀土出口配额缩减12%,直接卡住美国F-35战机生产线;钨制品出口管制新规,让五角大楼高超音速导弹研发进度受阻;向WTO起诉美国芯片法案,则是对霸权规则的正面挑战。
更让美国脊背发凉的是“去美元化”浪潮。中俄本币结算占比突破90%,沙特石油人民币计价,巴西阿根廷筹建共同货币……当美国用SWIFT系统勒索他国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80个国家。美元霸权每退一步,都是中国战略空间的一进。
五、全球觉醒:112国的“用脚投票”
美国对华关税战越疯狂,世界对中国的依赖越深。2024年一季度,中国-东盟贸易额增长7.4%,相当于再造一个“美国市场”;德国总理带12家巨头访华签下飞机大单,法国总统马克龙高呼“欧洲不做美国附庸”。112国将中国列为最大贸易伙伴,比2018年翻了一倍——这是全球经济版图的重构,更是对单边霸权的集体抗议。
反观美国,其“友岸外包”战略彻底破产:印度工厂良品率不足60%,墨西哥工人罢工此起彼伏,越南电力缺口导致三星停产……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制造,全球供应链寸步难行。
结语:谈判桌外的时代答案
商务部一句“正在评估”,实则是给美国上的最后一课:21世纪的国际规则,不是靠航母和美元书写,而是靠实力与诚意铸就。若美方继续玩弄“以台制华”“科技封锁”的把戏,中国的反制将不仅是关税对等,更是从芯片到航天的全方位超越。
送给华盛顿两句话:谈,先撤关税;打,我们随时奉陪。当歼-20划过台海上空,当福建舰驶向深蓝,美国的“霸权剧本”该换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