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大概没有预料到的是,在这场辛酉政变之后,清王朝反而迎来了一线曙光。奕䜣的变革和两宫太后对曾国藩、李鸿章等能臣的重用,让清朝暂时稳定了与列强的关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最终被平复,一系列利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举措,带来了“同光中兴”的局面。以上事实进一步证明,咸丰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或者用本书的说法,他就不是当皇帝的材料,被迫在皇位上坐了十一年零六个月,其间没有任何的重大决策和可以载入史册的功绩,一直在内忧外患之中战战兢兢、抑郁愧疚,30岁就英年早逝,所以作者认为他真是一个“苦命天子”。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咸丰皇帝这个天子之位,可是他费尽心力与弟弟奕䜣竞争而来的,毕竟每一个皇子都想登上皇帝宝座,而像咸丰帝这种无能之君在登上宝座之后,面对19世纪清王朝的风雨飘摇完全束手无策,不但加速了自己生命的灭亡,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他死之后,儿子幼小,皇权只能旁落,被兄弟和后妃分享,所谓的“同光中兴”,已经和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关系不大了。清朝皇权的真正旁落,自咸丰始。

其实我个人觉得,相比于咸丰皇帝,他的继承人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苦命天子”。咸丰在位期间,虽然颓废无能,起码大权在握,体会了当皇帝的威风,外有群臣追捧,内有后妃争宠,尽管子嗣稀少,也留下一儿一女,完成了爱新觉罗皇室烟火的接续。到他的独子载淳即位之后,权力主要掌握在叔父恭亲王奕䜣和母亲慈禧太后手中,不但政治上没有权力,连家庭生活都做不了主。同治皇帝是十七岁时举行的大婚,之后虽然也拥有了几个后妃,但由于他选择的皇后不受生母慈禧的喜欢,而慈禧喜欢的慧妃,同治皇帝自己又不喜欢,搞得后宫矛盾重重,气氛十分压抑。最终他十九岁就因感染天花离开了人世,可以说几乎没有体会到身为帝王一言九鼎的威风和后妃环绕的欢愉。

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青年早逝的同治皇帝没有生育任何子嗣,让清朝父死子继、一脉相承的皇位没有了继承人。而他那充满政治野心的母亲,为了以皇太后的身份继续把控朝政,而不成为更老一辈的太皇太后,不在孙辈的宗室成员中给儿子遴选继承人,却在侄子辈的宗室中给丈夫遴选继承人。就是不再延续“父死子继”的传统,恢复了入关前满人常常实践的“兄终弟及”的做法。最终,咸丰皇帝的七弟奕譞之子载湉被慈禧选中,成为了光绪皇帝。慈禧选择载湉,可以说是用意良多,一方面载湉作为咸丰帝的亲侄子,无疑是与皇室血缘关系最为亲近的候选人之一;其次,载湉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也就是说,载湉既是咸丰皇帝的亲侄子,也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跟慈禧个人的关联是很紧密的;最后,载湉年龄幼小,当时实际年龄还不满4岁,便于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大权在握。



关于皇位的传承顺序问题,慈禧也讲得很清楚,就是载湉作为丈夫咸丰帝的嗣子,继承咸丰帝的大统,等他将来生育了皇子,再作为同治皇帝的嗣子,延续儿子一脉香火,这样儿子无后的问题就解决了。可见,慈禧为了继续掌权,真是动了不少脑筋。

同治皇帝在位十三年,几乎没有真正掌握过朝政大权,不到二十岁就青年早逝,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他的一生都笼罩在强势母亲的阴影之下,相比于其父咸丰帝而言,他更是一位“苦命天子”。而比他更“苦命”的,是接替他的光绪皇帝。如果说同治皇帝还是慈禧的亲儿子,慈禧虽怒其不争,毕竟对儿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治也敢于在一些事情上和母亲进行抗争,比如婚姻大事;而光绪皇帝作为嗣子,就完全沦为了慈禧的傀儡,一言一行都受到慈禧操控,在皇宫中始终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终连生命都被慈禧夺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