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是喊你‘周加班’,别人的爸爸可以早早回家,你却总是加班到深夜。你总说你的工作很有乐趣,设计画图让你很开心……向你学习,向你致敬,以你为荣!”4月28日晚,周斌成刚从北京飞回成都,打开手机的第一条“朋友圈”,泪水偷偷湿润了眼眶……
原来,这则“朋友圈”信息出自周斌成的女儿小菲之手,她为父亲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驱车抵达都江堰市,踏入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的大门,与机床厂的每一位员工一样,周斌成身着统一的灰色工作服,站在一楼大厅向我们招手。透过窗户的阳光,洒落在他胸前的“劳模勋章”上,熠熠生辉。
扎根产业一线三十载
用一份热忱铸就匠心
时光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大中专学生实行“统招统分”。加之宁江机床厂(普什宁江前身)与甘肃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前身)一直进行着校企合作,急需专业技术人才。种种原因使然,怀揣着对工程技术探索的渴望和热情,周斌成踏入了宁江机床厂的大门。
殊不知,这一步不仅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更用长达三十余载的时间练就了一颗匠心。
初入行业,国内机床行业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2005年,一次出访德国汉诺威国际机床展的机会,让当时身为加工中心主任设计师的周斌成切身感受到,国内机床产品在技术、质量和性能上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
“正是这次展会,我看到了国产机床和国外先进机床的巨大差距,确定了追赶的方向。想要拉近我们和国外机床的差距,一定要对标、要突破、要创新。”从德国回来后,周斌成和团队立即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开始新一代机床设计,首先开发了THM6380精密卧式加工中心,产品试制成功后,将规格扩展,进行系列化设计,很快打开了市场,扩展了销路。
在普什宁江的三十多年里,周斌成见证了国内机床行业从艰难起步到逐步追赶的历程。他见证了企业从生产简易机械式机床到数显式机床,再到数控机床,最终发展到五轴机床、超精密机床、FMS智能柔性制造系统的历程。这一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周斌成始终坚守岗位,对机床事业充满热爱和执着。
当谈到“年平均加班900小时以上”的话题时,周斌成笑着摆摆手,“这都不算什么,那时候我们团队中多数人都一样,一起加班搞研发。”为啥这么拼?“在机床这个领域,我们是后发‘追赶者’,原地踏步就是落后,一定得跑起来。”周斌成解释道。这一刻,这份热爱在周斌成的谈笑间,变得具象化了。
他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国家花钱培养的大学生,企业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正是我们发挥个人才华、报效国家的时候。”这份对国家的感恩之情、对企业的忠诚之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与机床行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强大精神支柱。
扑到一线去问需求
找到创新的“靶点”
在机床行业这个技术密集型领域,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周斌成深知这一点,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在2002年,成都某科技公司急需加工菲涅尔透镜模板的超精密机床。当时,该类机床仅有丹麦、日本、美国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面对这样的“卡脖子”项目,周斌成组建攻关团队,联合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历时10个月攻克了超精密主轴、真空夹具、真空吸尘、亚微米指令控制等8项关键技术。最终研发的NJ-K023超精密数控车床,性能指标超越进口设备,价格仅为进口的1/3,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不止于此,长期从事精密卧式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和FMS柔性制造系统设计工作的周斌成独立设计开发出40余种新产品,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2007年主持设计了国内第一条国产、实现商业化运营的FMS80柔性制造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2016年指导设计了THM6380V精密卧式五轴加工中心;2020年指导设计了THM63125VI精密卧式五轴加工中心……周斌成在创新之路的奋斗故事一直延伸至今。
让创新层出不穷的背后,这位“全国劳模”有什么创新秘诀?“哪有什么秘诀,创新背后只有从办公室到生产车间往返的脚印、只有多次拜访客户,收集的市场痛点、只有反复验证、修改的产品图纸……”在周斌成看来,创新是攻克产品痛点、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
“搞创新,一定要扑到一线去。”周斌成口中的一线,既是市场一线,也是生产一线,还是国际一线。他解释道,做产业创新不是盲目创新,需要以即时的一线市场反馈作为创新的“靶点”,以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和提升的国际先进水平为导向,开展系统化的创新。
在独立设计整机产品的阶段,一个产品的创新,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更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协同作战。“一个新机床产品的研发,通常我们需要经历上千次的工程运行试验。”也许,进行上千次的试验,只是研发设计人员的工作日常罢了。
坚守工匠初心
“传帮带”培养技术人才
三十多年坚守一线,周斌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国劳模”这一称号的深刻内涵。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干我们这一行,没有退缩的余地。每一次困难都是一次考验,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机遇。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其实,对于这位“全国劳模”来说,机床设计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热爱,一种追求。他享受着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享受着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的成就感。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离不开年轻一代的成长和进步。”从一个零部件设计员逐步成长为首席工程师的周斌成,自然知道人才培养和行业传承的重要性。因此,他非常重视对青年员工的“传、帮、带”工作。
周斌成累计教授徒弟10余人,目前均已成为公司骨干技术人才。在普什宁江设有四川省机电冶煤工会授予的“周斌成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现有成员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8人、高级技师3人,为公司产品研发、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平台。“师傅在工作中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从不放过我们设计中细小的错误,经常给我们讲工程师‘一笔千金’的道理。”周斌成徒弟赵周杰告诉记者。
在与青年员工交流时,周斌成总是强调工作的热情和技能的提升,“机床设计工作虽然枯燥乏味,但只要有了兴趣和热情,就能够坚持下去。”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耐心地指导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劳模精神’在机床行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受到劳模精神的鼓舞和激励,投身到机床行业的发展中来,为中国机床行业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十余载初心如磐,周斌成在机床行业的舞台上书写着创新的篇章。从青丝到白发,周斌成用岁月的坚守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向纳米级加工精度发起冲击,以匠人之心铸就国之重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黄雪松 摄影 张青青 视频 张青青 责任编辑 何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