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43年12月6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提议将缅甸战争延期时,史迪威还恪尽职责地敦促蒋介石接受罗斯福的要求。他甚至还指示留守重庆的助手赫恩(中缅印战区美军参谋长)将军,去劝蒋介石务必要接受罗斯福的要求。

然而一周之内,史迪威却彻底改变了态度,他宣称战争必须如期展开,但战争的规模却可以缩小,只要在缅甸北部作战即可。

1、史迪威的“警告”

等到12月15日蒋介石会见史迪威时,史迪威已经开始警告蒋介石,如果中国不进行缅甸战争,则肯定会招致不利后果。史迪威说话的语气,好像是谴责中国不遵守诺言。更有甚者,史迪威在逻辑上转了一个大弯。他告诉蒋介石说,除两栖登陆部分以外,新的作战方案其实比原来方案更为完善。史迪威的这番说词无异于把蒋介石当成彻底的傻子。



当蒋介石依然拒绝改变立场时,史迪威憋不住一肚子怒气,在日记中大骂蒋介石是“伪君子”。很明显地,不管1943年10月以来,在史迪威和蒋介石之间是否存在过类似蜜月关系,此时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缅甸问题重新撕裂了两人之间的旧伤口,蒋介石此时对史迪威粗暴言行的反感又到了极点,他更加相信,他应该拒绝史迪威的建议,而决定接受罗斯福对延期的请求。

史迪威无法强迫蒋介石接受他的新方案,为此他感到非常沮丧。不久,他也开始责怪自己的总统早先不应该给蒋介石留一条退路。史迪威认为罗斯福不应该向蒋介石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要么在1944年3月攻打缅甸,但是没有海军在孟加拉湾作战,要么等到1944年11月,会有强大海军支持之后再发动战争。依照史迪威此时的思路,罗斯福从头开始就应该坚持蒋介石必须配合同盟国的行动。如果他胆敢不顺从,美国就切断所有物资供应。

但是现在罗斯福却给了蒋介石一条退路,就让蒋介石更不想作战。在罗斯福原来想法中,增加驼峰运输量本来是他为同盟国失信而试图作出的补偿。但是在史迪威新布局中,他却要以切断援助,来强迫蒋介石接受一个大幅缩水的缅北战争。

史迪威很快在中国和美国两地分别加紧他的施压。12月16日,他和宋美龄以及宋霭龄会商如何在蒋介石身上下功夫。他也和蒋介石当面争辩了一小时,但是发现后者“不可理喻”。蒋介石完全不理会史迪威的压力,径直致电罗斯福(12月17日),正式表达中国接受把缅甸战争延迟到1944年11月的建议。在同一封电报中,他也表达希望,欢迎同盟国仍能努力设法提早实施缅甸战争。

蒋介石同时还采取了另外一项措施。12月16日,他授予史迪威全权指挥中国在印度兰伽基地的军队。蒋介石何以突然如此慷慨,令史迪威百思不得其解,过了好几天,他才相信蒋介石是认真的。史迪威写道:“一个月之前,我还有被撤职的风险,而现在他(蒋介石)却给了我一张签了名的空白支票。”

即便时来运转,史迪威依然保持和宋美龄的合作。宋美龄在12月19日向史迪威透露,除非罗斯福能够亲自干预,否则蒋介石决不会接受缩水的缅甸战争,也不会让集结在云南省的远征军进入作战位置。这个消息使史迪威更加希望罗斯福进行干预。事实上,也就是在这个时节,缅甸北部的小型战斗已经非正式地开始了。

蒋介石当时把驻印军指挥权交给史迪威的动机委实令人费解。



宋子文事后的解释是,蒋介石是为了珍惜罗斯福友情而表达的善意。的确,蒋介石也明白告诉了史迪威,他只会在同盟国遵守有关缅甸战争的承诺,并决定进行全面作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两支中国军队(驻印军和远征军)的指挥权悉数交给史迪威。另外一种听起来合情合理的解释是,蒋介石把美国协助装备训练的一小支中国部队交给史迪威指挥,目的是安抚史迪威情绪,并借此堵住史迪威的口,不要得寸进尺地要求对中国其他部队的指挥权。

蒋介石提醒史迪威千万不要被英国人利用,他也假定史迪威有足够常识和正常心态,不致使用这支小部队作为赌本去从事大规模的冒险行为。

然而事实证明,蒋介石这个决定肯定是一个重大错误,因为它对于后来缅甸战争的发展,产生了他完全意想不到的后果。事实上,就在史迪威收到蒋介石授权的当天,他已经雄心万丈地开始筹划,如何运用这支小部队去达成宏伟的目标了。

史迪威很快让这支驻印军陷于生死交关的险境之中,逼迫蒋介石不得不投入更大的军队(远征军)来救援。

2、罗斯福态度的转变

对于罗斯福而言,一旦他得到蒋介石同意缅甸战争延期,便马上致电感谢蒋介石(12月19日),称赞他能够体会美国“先击败德国”的战略思想。

万万令蒋介石想不到的是,罗斯福在一夜之间(12月20日)竟然彻底改变了立场。他的新主张是,即使没有英国海军参战,中国也必须立即开始在缅北进行局部战斗。罗斯福的立场何以改变得如此之快,又如此之极端呢?他又如何能够自圆其说呢?

要解答“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史迪威身上。



简单地说,史迪威对于德黑兰会议的结局深为不满。尽管他知道中国对此结局同样失望,但是他还是想竭尽所能去扭转局面,使缅甸战争得以起死回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要中国完全不考虑英美两国是否配合作战,也不管拟议中的作战是否对中国有利,但是中国必须立即派遣大量部队供他指挥。

12月19日,史迪威(在和宋美龄谈话之后)致电向马歇尔强调,虽然英美两国违背开罗会议的承诺,但是并不足以构成中国延迟出兵作战的充分理由。由于开罗会议结束后,东南亚战区已经拟订一份缅甸作战计划,仅以攻占缅北为目标,因此史迪威建议马歇尔向美国总统提议,让蒋介石尽快遵照东南亚战区的计划进行缅北战争。马歇尔同意史迪威的说法,并在24小时之内草拟了一份电文,请罗斯福签字发给蒋介石。在这个匆忙的过程中,美国对于蒋介石曾经在开罗会议上正式否决蒙巴顿作战计划的声明,完全置诸脑后。

就这样,史迪威放弃了他打从1942年7月起就一直努力推行的缅甸全面作战计划。他终于也向英国人认输,同时也愈来愈相信美国必须向中国施压,否则第二次缅甸战争将永远不会付诸实行。马歇尔很容易就接受了史迪威的新立场,并立即采取行动。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知道罗斯福已在12月5日不顾他们反对,致电蒋介石要求中国同意缅甸战争延期。海军上将金氏战后回忆说,罗斯福这个举动是他在整个战争期间唯一一次否决参谋长们的意见。但是,此时他们都为能帮助史迪威让缅甸战争起死回生而感到高兴。

更有甚者,罗斯福早先致蒋介石要求延期的电报是由他自己和霍普金斯共同草拟的,因此,文字和语气都相当慎重,符合外交规范,并且正确反映他本人对整个事件发展的态度。基于此,最合理的推断是,罗斯福在12月5日到19日这两周时间内,他个人态度前后保持一致。换句话说,他起先是以充满歉意的心情,把战争必须延期的坏消息告诉了蒋介石,继之是衷心感谢蒋介石能够以谅解态度接受延期的建议。

但是在19日那天,罗斯福却同时收到史迪威关于战况的报告,和军部替他拟好的电稿,等待他签字寄给蒋介石。

当然,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当天晚上罗斯福主动改变了主意。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白宫和军部之间沟通出现故障。罗斯福遵循自己的思路,设法说服蒋介石推迟缅甸战争;但是军部被史迪威催促,务必要中国尽快执行一个缩小规模的作战计划。军部把电稿拟好以后,罗斯福只好签字。理由是,他早先在12月5日否决参谋长建议时,已经感到非常为难。到了20日,他实在没有勇气再度否决军部了。

从这个观点看,史迪威和马歇尔终于达到了他们开罗会议以来一直追求的愿望,尽管缅甸战争规模已经被英美两国大幅缩减,却仍需总统出面要求中国倾全力参加,并致电蒋介石施压。

而罗斯福本人也向军部压力低了头。

至于总统在电文中如何自圆其说,既不会出现前后矛盾,也不会给人以漫不经心的印象,这还需要精心处理。罗斯福根据军部的新说法,抓住蒋介石对中国军事和经济所形容的严峻形势,顺水推舟地强调,解决中国困境之道,正是利用缅甸干旱季节赶紧打通陆上运输线。

电文还提出警告说,蒙巴顿部队即将发动大规模空中攻击,因此中国不可置身事外,而必须把远征军尽快从云南开往缅甸,发动陆上战斗。同时罗斯福还丢出了一个鱼饵等待蒋介石上钩:他暗示财政部正在对借款和相关事宜从事研究,很快会有结果。当然,史迪威已经从蒋介石手中拿到的驻印军指挥权,也大大地增加了美国政府用中国资源去独行独断的筹码。

3、对于中国的威逼

不出意外,蒋介石的响应仍然坚持,如果同盟国不攻打缅甸南部和敌人两侧,则把中国军队投入缅北局部战场无异于自杀行为。

他同时指出,既然中国驻印度军队的指挥权已经交给了史迪威和蒙巴顿,他当然不反对他们使用这支军队去从事他们的作战计划。他的理由是,这样做至少尚不致直接影响中国本身的防务。

罗斯福在前后几次电报中,一再引用蒙巴顿等英国人的说法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这不仅于事无补,还等于是火上浇油。事实上,打从1943年12月上旬以来,蒙巴顿本人已经开始直接和中国政府接触,要求中国全面参战,结果只是徒然增加中国政府的疑虑,以为英国人布下陷阱,诱骗中国上当。

12月10日,当蒋介石已经通知罗斯福表示接受缅甸战争延期时,蒙巴顿却通知中国政府称,虽然他对孟加拉海战无法施行表示遗憾,但是陆上攻击计划仍在积极准备中。一周后,当蒋介石再三询问英国计划中的缅甸战争开战日期和规模时,丘吉尔和蒙巴依然坚决拒绝透露任何讯息。

这些作为只能加深蒋介石的怀疑和不安。在蒋介石心目中,罗斯福至少坦白说明了战争延期的理由,而丘吉尔和蒙巴顿却言辞闪烁,只能加深蒋介石担心他们会把中国推进更可怕的深渊里去。

一旦蒋介石开始对史迪威和蒙巴顿的动机产生怀疑,他们的任何行动都只能加剧他的怀疑。因此当他们两人在12月19日联合敦促中国出兵时,蒋介石益发相信他们根本不顾中国的死活,甚或怀疑他们恶意地把中国的失败当成符合英美的利益。



12月20日,当史迪威向蒋介石转交蒙巴顿的缅甸作战计划书时,他着意把蒙巴顿的计划说成是和蒋介石自己最初的计划内容相同,因此劝说蒋介石应该毫不犹豫地把远征军送进战场。毫不意外地,史迪威的语气让蒋介石大为反感,因为他不但认为蒙巴顿的计划内容根本与他不同,而且认为它的目的只是混淆视听和勾引中国上当。

史迪威自己的急切心态也让蒋介石相信,他和蒙巴顿狼狈为奸,强迫中国参加一个极为危险的战争。而史迪威的新说词几近侮辱中国人的智力,更是产生反效果。

一天之后(12月21日),罗斯福本人也卷入了这个复杂的局势。他通知蒋介石称,美国政府仍然在考虑对中国借款和增加空运及增加空军飞机数量等要求,但同时催促蒋介石尽快接受蒙巴顿的新作战计划。

虽然蒋介石两周前还把这些要求看成是美国对他同意延期战争的补偿品,但现在罗斯福似乎已经变卦了,他不再认为这些要求是蒋介石应得的补偿,而是把它们当作鱼饵以交换蒋介石接受蒙巴顿新计划。

换言之,在短短的两天之内,罗斯福立场的改变令人目不暇接。他开始是劝诱蒋介石配合同盟国同意把战争延期,最后却让自己成为蒙巴顿作战计划的强势推销员和支持者,极力主张中国立即加入缅甸战争。在这整个过程中,罗斯福把借款和飞机这两个诱饵放在中国眼前晃荡,既可以用来奖赏它的合作,也可以用来惩罚它的不合作。

可是蒋介石并没有为其所动。他在12月23日给罗斯福的回信中重申,中国可以允许蒙巴顿指挥中国驻印军去实现其作战计划,因为这不会影响中国本身防务,但是云南的远征军对中国本身的防务实在太重要,因此只有在缅甸战争依原计划开展之后才会投入战斗。



1943年岁末,蒋介石的感觉是,英美两国正密切配合,增加压力,企图把中国拉进一个局部性而又充满危险的缅甸战争中去。

4、蒋介石为何同意罗斯福延期?

12月24日,蒙巴顿突然宣布缅甸战争即将开始,并且敦促中国立即加入战斗。1943年12月29日到1944年1月9日之间,罗斯福多次致电敦促蒋介石尽快将云南远征军投入战场,不过语气依然维持礼貌。同时蒙巴顿也多次向蒋介石保证,英国将对作战作出贡献,那就是派遣一支所谓“长距离攻击部队”参加战斗。

史迪威也加大压力,警告蒋介石,如果中国不参加蒙巴顿的新作战计划,则同盟国将不得不怀疑,中国到底是否真是有诚意把战争进行下去。

同盟国这些动作只能加强蒋介石的怀疑心。因为在他眼中,蒙巴顿的真正意图,可能是想趁机给中国加上一个不愿作战的罪名,使中国难堪。更可能是利用中国驻印军来威胁他,不得不把云南的远征军投入缅北战斗。尤其让蒋介石愤怒的是,他认为蒙巴顿企图用杂牌的“游击队”(“长距离攻击部队”)来冒充正规军,企图掩饰英国根本无心提供足够部队参战,但是还想装模作样,演一场假戏,以牺牲中国来谋取英国的利益。

在蒋介石看来,这正是英国人狂妄的表现,把中国人看成是可欺的三岁小孩,任人轻易玩弄于股掌之间。用蒋介石的话来说,蒙巴顿的“长距离攻击部队”只不过是玩弄观众的低劣戏法。怪不得他誓言中国绝对不可以信任英国人。

从蒋介石角度来看,英国人费尽心机违反承诺固然可恶。而史迪威不但对英国人束手无策,反而与其狼狈为奸来胁迫中国人,更是不可饶恕。因此蒋介石奉劝蒙巴顿和史迪威两人不要轻举妄动,因为同盟国所提议的延期也不过是再等六个月而已。



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依然希望和美国维持良好关系,并指示下属一定要尽一切努力配合美国。他在1944年1月9日致罗斯福的电报中也指出,同盟国的延期决定已经置中国于窘境,因为他无法向中国人民解释,为什么中国的需要总是被同盟国如此忽视。

他声称非常担心中国的民心士气将会益趋低落。显然可以看出,蒋介石此时仍然希望能够得到罗斯福支持,说服英国人尽快恢复缅甸战争的原始计划。

蒋介石既然已经在开罗会议上取得美国承诺,为什么会议后那么快就接受罗斯福延迟缅甸战争的要求呢?他知道英美不愿履行诺言,又如何抗拒美国驱使中国承担作战主要任务的压力呢?

实际上,蒋介石之所以强烈希望缅甸战争能够按时展开,主要原因是他非常担心中国国内情势。依他在1943年年底判断,中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将难以挨过1944年。如果想不出办法因应巨大的国内压力,他的政权有可能面临全面崩溃。

而解除中国内部困境的上上之策,则是重新开通国际交通线,尤其是能占领仰光。值得指出的是,这也正与日军1944年对华谋略的大构想相吻合,并非蒋介石危言耸听。

纵使如此,蒋介石仍然没有能力拒绝罗斯福对于延期的要求。

原因很简单,中国没有同盟国充分的支持便贸然进行任何规模的缅甸战争,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轻率在缅甸作战而遭致败绩,那不仅会是一个军事上的失败,它也将是一个惨重的政治和外交失败。就军事而言,战败将使中国远征军受到严重折损,使昆明暴露在日本直接威胁之下,驼峰运输线两端的基地受到破坏,国际交通线会因之被切断,中国民心士气将会一落千丈。从政治外交方面看,他担心同盟国对中国的轻视将变本加厉,就像1942年第一次缅甸战败后一般,不但美援数量立即锐减,而英国和苏联对中国也加倍轻侮。他决不能容许再次发生同样的后果。

此时还有一个因素影响蒋介石考虑,他预测不出两年之内,太平洋地区将会有一场决战,届时中国务须争取有一支强大军队去参加此阶段的战斗。不然的话,战后中国在国际上将无人理睬,在和平会议上也将被剥夺发言权,一如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上任人宰割一般。

既然英美两国自己都无意发动缅甸全境作战,则中国毫无理由要被同盟国蒙骗,胡里胡涂把精锐部队送去一个缩小规模,却一定大量消耗精力的缅甸战争中去。一旦中国精锐部队遭受重大损伤,同盟国将会把中国置于万劫不能翻身的弱国地位。蒋介石也知道,他拒绝参加缅甸战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譬如没有缅甸通路,美援停止进入中国等等),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要是中国本身安全不受影响,而且能够保持国家元气,则中国在云南的美式配备军队,在预期两年后发生的太平洋决战中,仍可能发生重要军事作用,从而增加中国的发言权。这种盘算将会严重影响蒋介石此时的战略决策。



然而就美国而言,一旦决定缩小战争范围,很快就对蒋介石的固执失去耐心。两个国家在心理上都已经准备把怨气出在对方身上。因此在1943年12月到1944年1月之间,美国的对华关系出现一个重大改变。此时,美国的政策是和英国联手,迫使中国对缅甸北部战争作出最大贡献,而把自己的贡献维持在一个低点。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