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5月3日电(记者徐思钰)早上八点,天津市东丽区中医医院内人头攒动,不少专家诊室门前已排起长龙。“咽部有什么感觉”“饮食温度不要低于体温”……77岁的李渊何身着白大褂,正凝神查看患者舌苔,一边搭脉一边询问症状并叮嘱。

  在天津市东丽区中医医院,不少退休返聘专家仍活跃在岗位上,李渊何便是其中一位。2008年退休返聘至今,李渊何已坚守诊疗一线17年。

  1973年,李渊何拜入天津市河东区一位老中医门下,开启了中医学习生涯。“那时,我把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等书背得滚瓜烂熟,打好了基础。”他回忆,领略到中医的魅力后,便下决心要将这门学问学精学透。


  李渊何在问诊。新华社记者 徐思钰 摄

  1978年,李渊何考入天津中医学院(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毕业后便进入中医领域工作。“原来行政管理工作繁忙,但仍会挤时间问诊,退休后我就能全身心投入诊疗一线了。”李渊何说。如今,在他的诊室里,既有多次前来问诊的附近居民,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新患者。

  37岁的秦女士经朋友推荐,找到李渊何诊疗。经过多次复诊,秦女士对李医生赞不绝口:“李医生看病特别专业、细致,每次把脉都特别认真,还会细心地提醒我煎药的温度、喝药的浓度。”

  2024年,李渊何成功入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尽管年事已高,满头银发的李渊何依然坚持每周出诊,他常说,“学中医不能白学,只要身体允许,既要尽力服务好患者,还要将中医文化传播得更广。”

  近年来,不少像李渊何一样的退休专家坚守医疗一线,贡献“银发力量”,让余热更“火热”。

  天津市东丽医院副主任医师王金林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近40年,今年2月正式退休后,因医院返聘和科室需求,他选择继续留下。“科室需要我,我也想继续干,能做一点是一点。”王金林说。


  王金林正在做手术。新华社发

  如今,王金林不像从前在一线时忙碌,更多的是帮助年轻医生成长。“遇到复杂手术或疑难病症,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出现紧急问题我会随时顶上。”王金林说。

  基层医院虽规模不大,却是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堡垒”。“我们是百姓身边触手可及的健康守护者,治病救人,意义非凡。”王金林感慨地说,他打算继续在岗位上奉献,用自己的“余热”,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