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驻马店一花卉市场的崔先生因售卖两盆茶花陷入了一场“天价索赔”风波。他以每盆100元的价格售出两盆茶花,却被索赔5万元,理由是所售茶花侵犯了他人“植物新品种权”。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到底是啥花?值这么多钱?”



事件回顾:40元利润换来5万索赔

崔先生称,自己从事花卉销售多年,从未遇到过此类情况。两盆茶花是从上游经销商处进货,外形与普通茶花无异,批发时也未被告知涉及专利问题。然而,原告广州棕科园艺开发有限公司指出,崔先生售卖的“夏日七心”茶花是其公司注册的品种,未经授权销售即构成侵权。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市场多名商户也收到类似传票,索赔金额均为5万元。原告公司回应称,此举“并非针对个人,而是规范整个市场”。

法律争议:销售者是否该担责?

律师分析认为,商户和经销商若具备盈利性质,需提供货物的合法来源证明(如供货商资质、授权文件等)。若能证明已尽合理注意义务,可免除赔偿责任。但现实中,多数中小商户缺乏知识产权意识,难以追溯源头。

类似案例并非首次。2023年,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曾判决一起植物新品种侵权案,擅种者赔偿130余万元。法律对植物品种的保护日益严格,但如何平衡维权与小微经营者的生存压力,仍需探讨。

网友热议:信息不对称下的“天价坑”?

事件曝光后,网友观点两极:

  • 支持维权方:认为保护知识产权才能激励创新,“如果人人都盗卖,谁还研发新品种?”
  • 同情商户方:质疑“专利信息不透明”,普通商户难以辨别品种,“5万索赔是否合理?”

启示:交易中的“认知升级”

这起事件折射出三个核心问题:

  1. 知识产权普及不足:小微经营者需加强法律意识,进货时主动查验授权;
  2. 行业规范缺失:上游供应商应明确告知产品专利信息;
  3. 维权尺度争议:高额索赔是否应区分恶意侵权与无意过失?

目前,商户可选择和解或应诉。无论结果如何,此案都为花卉行业乃至所有零售从业者敲响警钟——在交易中,除了关注价格,更需警惕隐藏的法律风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