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根粉笔写春秋。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指导下,“澎湃新闻”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系列访谈,对话2020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2021年、2022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生动展示一线“教学名师”是如何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利用三尺讲台孜孜不倦教书育人,讲好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世界故事、人民故事、时代故事的。

本文是与2021年入选“教学名师”的、上海交通大学高福进教授的访谈。


澎湃新闻:您是怎么样进入马理论研究教学这一方向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高福进:说来话长。我自十几年前正式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虽然我本硕博都是学习历史学(世界史)专业的,但是由于教学和科研的“命运”可谓“多舛”:我当初博士毕业随即进入高校后,就从事了全新专业(当时是“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及方向的教学和研究,这倏忽间就十年匆匆而过。随后,伴随着上海交通大学文史哲系及学科的建立,我又回归到世界史学科的教学及科研了;其间由于世界史学科进展缓慢,可谓异常艰难,加上随后成立不久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两个二级学科也亟需人员。于是乎,在学院领导们的大力支持下,我随即加入了马院、马学科这个大家庭之中。

澎湃新闻:长期开展马理论教学工作,对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两个结合”的论断对于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影响?

高福进:由原来的学科转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我的体会是,不同学科的教学及科研的视角的确是不同的。譬如说,我从最初的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学科的教学到历史学方面的教学,就是完全不同的视角:前者是以文化艺术事业和产业视角,最终落脚到市场管理,而后者则是以史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历史具象化的考证、考察及分析,从而获得较为严谨和准确的史学研究观点及结论。教学也是如此。曾经有一次我遇到母校的周振鹤教授,问及我目前在交大从事什么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我如实作答:文化市场学(其中的一门课程)。周老师则以惯有的学者风范笑眯眯地(也颇具幽默的抑扬顿挫的腔调)说:“那么,您是以‘文化’为先呢,还是以‘市场’为先呢?”言外之意则是,“文化市场学”这门课程,虽然是“文化”在前,“市场”在后,实际上文化只是关键词,只是视角及内容,最终的目标、目的及落脚点,则是市场及其管理的。

那么,自从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研领域,我的教学就立即转入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了。当然,转行的课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我而言,其实并不太难——一句话,都是“史学”嘛!记得2013年初春,在当时“纲要”教研室主任张玉瑜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始登上“纲要”课程的讲台。之前也是备课认真,准备充分,第一节课讲得激情勃发:我充分利用之前近20年的中外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世界文明史、欧美文化史等基础性课程的教学经验积淀,发挥了自己对中外古今知识点等纵横向联系的特长,2节课下来,竟然是效果颇佳……当然,偶然几次的课堂教学效果极佳似乎也是“天花板”,后续几百次甚至几千次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也可能是更多的。

无论如何,我们最终牢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原则和出发点:即便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类看似是“历史学”的课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课程”。“纲要”课程是从历史学视角和方法讲授的思政课,虽然其内容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为主,然而它的的确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是这门课程的性质。

同样,我在此借用我们教研室主任、青年才俊邓军老师的一句总结的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纲要”课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门像水那样“流动”的课程,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变化的课程。就如同“两个结合”论断形成前后,其对思政课程的修订和更新那样。“纲要”课程也即将继续其更新、变化,如同“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样、

澎湃新闻: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怎么看的,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没有什么例子?有没有什么感悟与故事?

高福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在我国的全新发展及成果。在教学及科研方面,我们也经常使用、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每一位老师在与自己专业研究密切相关的学科研究结合的同时,可以深化教学,这方面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的,只是应对于各个不同学科,个性化更强一些吧。这种故事、案例应该在不同的教师之中得以更好地实施、发挥。

澎湃新闻:教研多年,马克思主义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高福进:教研多载,诸多感慨。思索良久,对于我而言,“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个人的意识形态信仰,也是一个集体、政党、国家甚至民族(尤其是要强调最后这个特定的团体)的信仰。信仰,是上述集体或者共同体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使其稳步发展以及其文明演变、进化、提升的持续性和持久性力量。所以,信仰的力量,它看似是如此之抽象,也似乎如此断断续续——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比如政局动荡、王朝更迭、文明变迁等等,有时候强大有时候又是那么弱小。然而,信仰,它亦为一种无形之力,时不时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马克思主义就是这种情况。它在19世纪下半叶以及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巨大无比的能量,占全球面积最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以及占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先后在1917、1949年先后建立起这种信仰的国家政权。这就是信仰之力的历史与现实的呈现及成效。

至今,自马克思主义形成及其影响业已度过了一个半世纪多的历史,其生命力依然强大。而从事与马克思及其主义等相关信仰及学科教研的人员遍及全世界,其数量之多,几乎远超任何一个学科的“从业”人员。

澎湃新闻:您能聊一聊您觉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未来吗?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推进,您是怎么看的?

高福进:我本人“出身于”历史学学科,而非马学科,但是自从十多年前加入到这个学科的教研大家庭以来,也是感慨万端,虽然也可以说是收获满满。首先,从纵向视角而言,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的思想继续发展,不断发展、变迁、演进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二者是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理论指导着实践的发展,实践也带来了经验、教训和成果,使得理论总结继续取得全新的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化理论与新中国以后的中国化理论是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特点及内容,同样也是迥异的。其次,从横向区域而言,马克思主义自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其影响力自欧洲发展到亚洲,其影响路线主要自当时的沙俄远东至中国日本,随后是亚洲及拉美乃至非洲等全球各个地区,至今其生命力依然“健在”,而且即便是欧美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受其所谓的“核心价值观”影响的地区,以马克思主义理念和观点作为主要或重要指导理论、思想的政党尤其是研究机构和团体,依然普遍存在,更不用说在亚非拉这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国家或政党,更是不在少数,越南、朝鲜、古巴、尼泊尔以及拉美、非洲等一些国家,要么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执政,要么也是“左翼”派别及理念占据重大影响的地位,这方面,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党也是如此。

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化、体系化研究的中心和重心,则是在外面中国。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我国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化体系化的主阵地。当然,欧美国家也占据一席之地,其他如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古巴、朝鲜、越南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澎湃新闻: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

高福进:若是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只是让他们学习《共产党宣言》或泛泛地说一句“真理的味道有点甜”(即便再讲此故事),是远远不够的。一句话,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学科研究的积累,充分挖掘“活学活用”或可以“融会贯通”的资料、知识点,深入浅出地结合现实生活来发挥及拓展可能会更好。譬如,“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组对应的概念深入浅出地讲好讲透的话,就是不错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建立的理论和思想,是世界文明史尤其是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理论和思想之一,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的思想。不过马克思主义者则是在短短一两个世纪内因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力而形成的大批理论家及其践行者。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具有明确的时间和地域所限,它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步形成的一种理论,也就是与毛泽东思想形成同步,是毛泽东本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适合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代以来的全新的实践——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新的成果。

澎湃新闻:您觉得大学生思政课重不重要,怎样上好思政课,关键在哪里?

高福进:我们最近也是经常性地正式讨论或非正式地交流这个问题:大学生要不要上思政课,要上多少门思政课?

答案是:第一个问题是不用回答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关键是第二个问题,要上几门思政课。每一门课程的主事人都坚持强调自己的重要意义。然而,无论如何,较为一致的意见是,思政课数量可以优化和调整。因为重复性有两点,一个是人生阶段的重复,亦即同学们自中小学到博士生阶段都在上一些重复性的内容;二是多门思政课课程内容的严重重复,如此就毫无新意了。为此,这个问题,必须要最终要积极、切实、有效地得到解决的。

那么,最重要的是,如何上好这些课程呢?关键是在于任课教师个人。关于“如何上好思政课”的话题,全国上下无时无刻不在大大小小的时间段和场所进行着不断的讨论及备课。我是真正的“过来人”,每年参与类似会议不计其数,但是所获得结论其实也是很简单的。那就是: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个人。一言以蔽之,就要全身心投入,花时间花精力去备课,如“纲要”课程要熟悉大量的可以深化拓展的人物、故事、案例,这一切都建立于可靠的原始文献和论证材料的基础之上的。另外,就是,所有的思政课应该有真实生动、经得起时间检验或者是适应于不同历史时期历史时段的案例,案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深化细化有故事打动人为主。

澎湃新闻:您觉得目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怎么样?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高福进:这个问题,我几乎没有发言权。当然,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当前,我国高校以及其他各种机构和单位的思政课队伍持续性发展、壮大,尤其是在高校中,思政课老师包括专职及兼职的人员在新世纪以来逐步发展壮大,当前有人说“饱和”,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的。无论如何,我们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中等规模以上的国营及民营企业、各种事业单位等,思政课教师队伍或者相关从业人员,都需要稳定且常规性地发展;要形成一定的规律;要“稳步前行”,要逐步扩充或删减。一句话,要“稳”字当头,稳中前行。

当然,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及思政课教学和科研情况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充满着复杂性,无论是国内年轻一代的成长起来及其所接受的各种新生事物尤其是科技革新、革命所带来的精神面貌与独立发表观点的挑战,抑或国际复杂局势尤其是欧美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譬如那种“颜色革命”的挑衅、打压等等,这些挑战都是我们思政课教师队伍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及时应对。毋庸置疑的是,与上述挑战并存的是机遇。这就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辩证法”,我们都应该同时抓住它们。既有困难,也有机会;既有挑战,亦有机遇——此为颠扑不破的规律。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够解决诸多临时出现的棘手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