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市王玉康、周红、李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史本泉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模工作,将劳动之美融入城市发展血脉,在各条战线上培养出了一大批先模人物,获得全国、省、市各级荣誉。他们以担当诠释使命,用实干铸就荣光,书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璀璨篇章。今年获评各级荣誉的先模人物达到110人,数量创下近年来新高。

以劳模为镜,照见奋斗的价值坐标。他们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把个人理想融入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伟大复兴的洪流。他们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观念更加鲜明,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成为最生动的现实注脚。让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创新实干、事争一流,为东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作为。

向榜样看齐,一起向未来!

王玉康:深蓝筑梦的化工脊梁

渤海湾畔,这里矗立着全国最大的循环化海洋化工基地,氯碱产业链如深海巨轮破浪前行。掌舵人王玉康,用35年光阴将“卡脖子”产品清单化为创新丰碑,让盐碱地生长出千亿级产业集群,让每一滴高盐废水化作滋养地域经济的活水,以科技报国的赤诚与产业强国的担当写下“深蓝筑梦”的篇章。


当国外对有机过氧化物行业竖起技术壁垒时,他立誓:“中国人自己的化工,必须握紧自己的钥匙。”十年磨剑,他与清华大学研发的微反应器技术将生产精度推至微米级,打破垄断的同时,更让国产高分子材料挺进高端市场。面对环渤海流域高盐废水治理难题,他带领团队昼夜攻关,首创高盐与脱硫多源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为东营463公里的海岸线筑起生态屏障。30余项国家专利、6个省级研发平台、16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如同深蓝海图中的航标,标记着中国化工自主创新的航向。

科技创新之火,终要照亮产业大地。2007年,面对外国专家“三年无法建厂”的断言,王玉康带着28名党员在盐碱滩插上党旗。没有机械,他们用肩膀扛起钢架;没有道路,他们踩着淤泥运送设备。16个月鏖战,75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拔地而起,700万方地热系统将绿色基因注入每度电流。如今,34万吨双氧水生产线守护着牛奶、饮用水的食品安全,超高纯液体环氧树脂为海上风电叶片披上“中国铠甲”。41亿元税收背后,是昔日荒滩向全国最大海洋化工基地的蜕变,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作为“链主”企业的领航者,王玉康提出“骨干企业+招商公司+支链企业”战略,如同在深蓝海域布下产业矩阵:比利时索尔维的电子级清洗剂、欣邦的高分子材料、云锡的锡基新材料等企业相继落户,氯气与氢气两条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出近百种产品,构建起年产值268亿元的绿色海洋新材料基地。他积极推进企业与清华、东华大学共建研发中心,培养青年科研梯队。在他看来,人才是“创新火种”,要造国之重器,就要育产业薪火。

荣誉等身,初心未改。从“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到“全国劳动模范”,王玉康仍每天奔波在一线。仿见潮起潮落间,渤海湾的化工巨轮正迎着朝阳破浪,而甲板上的追梦人,依然在续写着属于中国制造的深蓝传奇。

周红:盐碱地里的“追光者”

在黄河入海口,一句“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道尽了农人对盐碱地的无奈。如今,这片土地上稻穗低垂、油菜满畈,曾经的“白面瓢”化作“金粮仓”,而这份蜕变背后,是一位扎根田间三十余年的全国劳模——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红。


面对“种啥啥不长”的困境,周红带领团队走遍黄河三角洲,筛选出10余个耐盐碱、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占当地主推品种的75%。为验证适应性,她在荒滩上建起了万亩黄河口大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像“绣花”般比对4000多个日夜的数据,制定出黄河口大米相关的2项山东省地方标准、3项东营市地方标准及5项企业标准,培育的“水城米仓”牌黄河口大米,不仅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而且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把盐碱地耕耘成希望的田野,她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在2022年建设起了垦利区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分别与傅廷栋、王汉中院士团队,筛选的耐盐油菜“华油杂62”“硒滋园2号”,亩产菜苔超千斤;携手赵昌平团队推广的耐盐碱小麦“京麦188”,亩产突破500公斤,较常规品种增产30%以上;创新“耐盐作物轮作”“膜下滴灌”模式,让2000多亩中重度盐碱地重焕生机。她与中国水稻所、扬州大学等6家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国家级“星创天地”、垦利区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科技小院等5个创新创业平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

“科技促发展,更要惠及农民。”周红深知,土地“苏醒”只是第一步。她首创“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将300多户农民嵌入全产业链:统一育秧、加工、销售,提供“保底收购+利润二次分配”保障;举办技术培训、开发特色食材、延伸加工链条,让农户每亩地增收超千元。稻虾共生、稻蟹共养的混养模式,更是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她的足迹跨越山河,在山东多地推广耐盐种植模式,在新疆喀什的盐碱地播下“东营模式”。如今,56岁的她仍躬身田间,查看油菜长势时裤脚沾满泥土,手把手教授农户育苗技巧。“土地不会辜负汗水”,她说这话时,眼睛亮如星子。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农人最美的勋章。在这片曾被盐碱禁锢的土地上,她用科技与情怀种下希望,耕耘着春天。

李利:用焊枪写下的赤子诗

焊花飞溅,钢铁低吟。在山东泰立化工设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李利手持焊枪,以0.1毫米的精度在金属上雕琢人生。从农民工到全国劳动模范,从车间学徒到行业标杆,他用二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谱写出一首技能报国的奋斗诗篇。


2004年,初中毕业的李利踏入工厂,成为了一名焊工学徒。刺眼的弧光、呛人的烟尘、滚烫的铁水,构成了他青春的全部底色。师傅一句“练技术,就要挑最难的、最不舒服的位置”,被他刻进心里。为练好仰焊,他躺在地上一干就是几小时;为攻克铝合金焊接难题,他反复试验直到双手布满烫痕。白天实践,夜晚啃书本,仅有初中学历的他自学焊接理论,考取焊工一级(高级技师)、机械电气工程师、机电工程二级建造师等证书,硬生生将“不可能”锻造成“可能”。

焊枪下千万次的淬炼,终在2017年迸发成一道跨越国界的弧光——李利身披五星红旗,昂首踏上德国慕尼黑的国际赛场。在中德-山东·巴伐利亚产业工人焊接技能大赛中,他以一道完美的焊缝斩获银奖,让世界见证中国工匠的硬核实力。

荣誉背后,是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他改良焊料配方,将焊接不良率降低20%,节约成本超百万元;发明的“换热器管束穿管锥形引管器”,破解行业多年难题,效率提升30%;主导的数字化智能车间改造,让老旧厂房焕发新生,年创效益500万元。11篇核心期刊论文、多项实用新型专利、“齐鲁工匠”“全国优秀农民工”……每一项成果都浸透汗水,但他最珍视的,仍是车间里见证他从学徒到工匠蜕变的焊枪,“这就是我追求理想、为国争光的枪,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战士般的荣耀。”

在泰立设备的“李利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一群年轻人常围着他请教。他创立“老带新+传帮带”模式,将毕生经验编成实操口诀,手把手教徒弟调整电流、控制角度。150余名学员中,22人成为高级焊工,30余项荣誉点亮团队征程。徒弟们在各类赛场上摘金夺银时,他笑得比当年自己获奖还欣慰:“劳模精神不是一个人的登顶,而是一群人的攀登。”

焊枪轻点,弧光如星。李利用千万次重复的“0.1毫米”,在钢铁上刻下新时代产业工人最炽热的信仰诗篇——以技立身,匠心报国。

史本泉:半生托举千帆渡星河

三十五年晨昏不辍,他将半生心血倾注于三尺讲台,用爱与信念点亮万千学子的星辰大海。他,是东营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史本泉,一位以“一生只为一事来”为信念的教育“摆渡人”。


2012年,从教多年的史本泉被调任市一中校长。为了全心建设一所“领跑”名校,让孩子们站上更大的人生舞台,他带着铺盖住进不足40平方米的宿舍,一守便是十余年。妻子心疼他日夜操劳,默默搬来相伴,两人蜗居斗室,却笑言“屋小也能装下师者心”。

生活从简,工作至臻。他创新“激励教育”育人路径,首创“访问学者”制度,邀高校教授点燃星辰追梦的火种;实施学生会全员量化管理,成为全省素质教育的实践范例。作为齐鲁名校长,他注重培育名师团队。学校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3人,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省教学能手等18人,市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等86人,市优质课一等奖158人次。

十年耕耘,学科奥赛从零起步,斩获18枚全国总决赛奖牌、161个赛区一等奖;89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孪生姐妹裸分双上清华”的佳话传遍齐鲁,本科录取率连年超96%。市一中被30余所清华、北大等“双一流”高校列为优质生源基地,五大学科奥赛金牌学校、省首批特色高中等荣誉纷至沓来。

荣誉背后,是他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教育不是流水线,而是点燃每一簇火苗。”他坚持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倾听青春期的迷茫;创办20多个社团,让文学社的笔触、合唱团的歌声、辩论队的锋芒成为青春最美的注脚。辩论队在省级赛场风采奕奕,长风合唱团站上维也纳金色大厅,二月文学社跻身全国百强。他说:“成绩是枝叶,育人才是根脉。”

如今,东营一中已跻身全国名校,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5张国字号名片,揽获40余项省级荣誉、60余项市级荣誉。个人也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众多称号,但史本泉最珍视的,仍是校园里那一声声“校长好”。霜染鬓角的他总笑着回应:“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做一块稳稳的渡石,让每个孩子都能奔向自己的星辰大海。”

黄河入海,潮声阵阵,这位年至59岁的摆渡人依旧坚守着校园,托举风华少年扬帆星河。(大众新闻记者 余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