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观止——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故事!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大梦观止”关注,我们将为你提供更多有温度、有意思的内容。

诗国谪仙人的宿命


作者:大梦君
编辑:大梦君

今天我们要讲李白,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我们都知道他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大唐诗人,也是“斗酒诗百篇,市上酒家眠”的醉卧云端的神仙人物。

提起李白,总能让我们心中产生一种莫名的情绪,这个世上怎么能有人让人这么热爱,对就是热爱。

就作品而论,凡是认得几个字的,都背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们喜欢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天真率直,也喜欢他“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

我时常在想,这样的一个人,该是拥有怎样的精彩人生。

01

李白,字太白。

关于他的出生地呢,有很多说法,一种是说出生在山东,一种是说出生在四川江油,还有一种是说出生于西域碎叶,至今也没个准确的说法。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他在五岁到二十几岁这十几年的时光,是在四川度过的。

这个可不是我胡说,李白一生作诗无数,但凡写川中景物的诗,基本上都是他少年时期的作品。

比如现存最早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戴天山现在叫吴家后山,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

还有《登锦城散花楼》中的散花楼,是由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最初位于成都摩诃池南侧。

宋末因战乱损毁后,明代曾重修于成都东门迎晖门附近,但此楼最终仍湮没于历史。

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科技馆、后子门体育场一带。

说他的故乡是四川,我想是没有问题的。

是在四川,他刻苦读了书;

是在四川,他打下了日后写作和从政抱负的基础;

是在四川,他萌下了求仙学道的念头;

是在四川,他获得了富有创作性的风格源头;

是在四川,度过了最无忧虑的少年时代;

还是四川,是他到死都没能再回去过的“心安处”。


02

“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云游。”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带着他的理想,他的抱负离开了四川,却不想自此开始他的漂零生活。

说道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李白整个生命周期的政治环境了。

在李白出生那一年(701年),唐朝是在武则天的统治下。

而到了他5岁的时候,武则天死了,然后延续唐朝皇权更替传统,经过一些列的内部斗争,到唐明皇掌权的时候,李白差不多13岁了。

当唐明皇传位给唐肃宗李享的时候,李白55岁了。再过7年,李白就死了。

所以李白一生中有40多年,是在唐明皇的统治下。

而唐明皇统治前期还好,前期重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推行吏治改革,严明官员考核。

形成“开元盛世”的治理基础,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而科举更注重五言排律等应试技巧,而非李白的浪漫诗风,他想入仕,科举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李白出川是带着政治抱负的,科举走不通,好在唐朝还有“隐逸奇才”举荐入仕。

所谓“隐逸奇才”,那起码你得有“远名”,所以我个人觉得,李白出川的前期主要是在扬名。

李白虽有诗名,但这时实际操作中举荐权多被门阀士族垄断,李白又是个狂傲的性子,哪里能做到“折腰事权贵”。

所以这个时候的李白是痛苦的,矛盾的。

为了入仕,他曾写有《与韩荆州书》,以毛遂自居,希望韩荆州举荐他出来做官。

这个韩荆州就是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出身官宦世家。

李白怎么给韩朝宗说的?

“倘急难有用,敢笑微躯”,

然而韩朝宗并没有搭理他。

又有《上安州李长史书》:

“一忤容色,终身厚颜,敢昧负荆,请罪门下?”

据说是李白在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因醉酒未及时回避李京之的车驾,触犯官威,遭到训责而道歉写的。

这个李京之就是当时的安州长史,也是有举荐人才的权利的。

还有《上安州裴长史书》:

“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

李白也曾向安州裴长史上书自荐(《上安州裴长史书》),但未获接纳。

裴长史可能因李白的狂傲性格或出身问题(商人后代无法科举)对其不满,最终“赫然作威”,将其驱逐。

李白因此被迫离开安陆,西行长安谋求发展。


03

李白在湖北客居了10余年,虽然没有获得举荐,但是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诗名,同时也认识了不少人物,其中就有道教宗师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对其极有好感,称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这司马承祯可以说是李白入仕的关键人物。

他是唐代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被誉为“帝王之师”“道门北斗”,同时他还是唐明皇胞妹玉贞公主和李白好友丹丘生的道学老师。

李白也正是通过丹丘生,结识玉贞公主,然后推荐给唐明皇的,这算是李白入仕的“敲门砖”。

而李白入仕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是贺知章。

贺知章是什么人,当时的文坛领袖。

李白在长安紫极宫偶遇贺知章,贺读其《蜀道难》后惊叹为“谪仙人”,当场解金龟换酒,随后直接向玄宗力荐李白。

这一举荐迅速促成玄宗召见李白。

正是玉贞公主和贺知章的极力推荐,李白漫长的出仕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果。写下:

出门妻子强牵衣,

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傥配黄金印,

莫见苏秦不下机!

得意洋洋的往长安而去,这时李白42岁了。

公元742年,李白终于如愿出仕,但并没有受到重用。

这时的唐明皇是个沉溺于酒色的糊涂皇帝,招李白进宫不过是慕名诗才与宫廷娱乐需求罢了。

唐明皇对李白的诗赋早有耳闻,尤其是通过其妹玉真公主和文坛领袖贺知章的极力推荐。

本人也酷爱文学艺术,召李白入宫的不过是利用其敏捷诗才为宫廷宴会、游猎等活动赋诗纪实,增添风雅情趣罢了。

名传千古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便是为杨贵妃赏牡丹而作。

李白被授予“翰林待诏”一职,名义上为皇帝近臣,实则仅为文学侍从,负责撰写应制诗文(如《宫中行乐词》),无参政议政之权。

玄宗虽对其诗才赞赏,却从未将其纳入决策层,甚至直言:“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

李白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笼中金丝雀”,沦为点缀升平的工具。

加上他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宫廷规则格格不入。最著名的事件是醉酒后命高力士脱靴,此举被视为对宦官权威的挑衅。

高力士借《清平调》中“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诬指李白暗讽杨贵妃(赵飞燕以媚惑君主闻名),导致杨贵妃对其心生芥蒂。

同时李白又常醉酒,唐明皇怕他耍酒疯,泄露宫廷禁忌,便逐渐疏远。

此外,李林甫等权臣对李白的受宠嫉恨不已,进一步加剧其孤立。

李白曾怀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但入宫后仅能写些歌功颂德的诗文。

他深感压抑,写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上疏请辞,玄宗顺水推舟“赐金放还”。

离宫时写下“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暗讽宫廷虚伪。此后他漂泊江湖,再未重返权力中心。


04

李白一生有两大追求,一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另外一个就是“寻仙问道”。

第一次漂泊是为出仕,为此在湖北蹉跎十年,最终落得“赐金放还”的下场。

第二次漂泊是为求道,为此“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

这里的梁园不是广东佛山那边的清代岭南园林“梁园”。

而位于现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

在当时,这里是交通的要道。李白是闲不着的人,是一个很喜欢到处浪的人。

他要到山东学道,要去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方怀古寻友,同时梁园在唐代又是文人追慕的文化符号。

李白、杜甫、高适等诗人多次游历商丘梁园故地。所以他经常会在梁园停留。

十年客梁园期间,他在河南做出过青史留名的《将进酒》,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气不减当年。

豪气归豪气,但是由于长期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固定的职业以及产业,他生活得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潇洒。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就是他自己的感受。

北方既然不如意,他就南下了。

李白在南方漂泊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

这一路漂泊,看到功名富贵背后的肮脏,认识到了统治者的凶残面目以及统治集团的丑态,这是狂傲的他不能接受的。

他宁愿继续漂泊也不愿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

这一年李白55岁了,当他漂泊到宣城(安徽南部)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史之乱爆发的始末缘由,这里我们不过多去探讨。

唐朝的政治在这时已经烂透了,堂堂大唐王朝的皇帝居然采取不抵抗政策,于是长安丢了,皇帝跑了。

而我们的李白既愤恨当权者的不抵抗,又同情百姓的困难,于是他加入了永王的阵营。

当时永王璘率军南下,保卫东南。但是永王南下是他老子唐明皇的意思,而唐肃宗却怕他一旦在江南立足,就可能和自己争天下。

于是让永王璘去四川侍奉唐明皇,永王不从。

而这些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统治者们,马上派兵剿了他。结果就是永王生死,李白入狱。

尽管很多人认为李白这次是为了政治投机而选择加入永王阵营,但我始终觉得这时的李白是为了爱国。

一个诗人,一介白衣,哪有多余的选择,他想报国,想驱除外贼,他不选择率军南下的永王,难得去找不抵抗的皇帝?

至少比当了贼官的王维来的要好一些吧,只是他没有一个当大官的弟弟。

后来,唐肃宗用土地,金银布帛,壮丁妇女借兵回纥,收复了长安,获得了统治权。

重新掌权的肃宗哪里会放过“从逆”的李白,幸得多方营救,李白保住了性命,最终被发配夜郎(贵州遵义一代)。

这一年,李白57岁。

李白在流放途中已历15个月,身心俱疲。759年,因关中大旱,唐肃宗颁布大赦令。

赦免消息传来时,他正行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当即调转船头东归江陵,并写下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曾怀抱“为君谈笑静胡沙”的报国壮志,却因政治幼稚卷入权力斗争。

赦免后,他虽未完全放弃政治理想(如晚年仍试图投军李光弼),但心境已转向超脱。

诗中“万重山”既是地理障碍的跨越,也象征人生苦难的翻篇。

流放经历让李白更珍惜自由,也看透了一切,入仕和求道是他人生的两大追求,最后都失败了。“福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

他一生的壮志都没得施展,总是在漂泊,流浪,飘荡。

最终当他流浪到安徽的当涂(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住在族叔李阳冰的时候,病到了。

他一向喜欢以大鹏自比,也以大鹏自居,于是写下了最后的《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一年,是762年,李白62岁,病逝于当涂。

而这首《临终歌》凝聚了他一生的追求与遗憾,被视作李白的“精神墓志铭”。


05

我们回顾李白的一生,恍若仰望天穹中划过的流星——璀璨夺目却转瞬即逝,炽烈燃烧却注定漂泊。

他从蜀地青葱少年的恣意挥墨,

到长安翰林待诏的金阶踉跄;

从仗剑江湖的豪气干云;

到流放夜郎的暮年孤影。

始终在入世的热望与出世的超然间辗转腾挪。

他用诗句丈量山河,以醉眼睥睨权贵,却终未能挣脱时代的枷锁,成为庙堂之上"谈笑静胡沙"的宰辅之臣。

政治抱负的湮灭,求仙问道的虚妄,最终凝成《临终歌》中那只"中天摧兮力不济"的大鹏。振翅八裔的雄心犹在,却难抵天命倾颓的悲凉。

然而,正是这半生零落、一世蹉跎,成就了诗国最耀眼的谪仙人。

我们之所以如此喜爱李白,我想:

不在于他是否攀上权力的丹墀,而在于他以诗为剑,劈开了世俗的藩篱.

让后世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呐喊中,永远铭记一个诗人最本真的模样——不驯、不屈、不朽

我是大梦,点个关注,下期见!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

识别二维码,关注大梦


重要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新改版,如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公众号的推送。两步加星标的方法如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