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干燥剂几乎无处不在——零食、鞋盒、药品包装里常常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虽然它体积不大、外形不起眼,却隐藏着不小的安全隐患。

尤其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一包干燥剂可能被误认为是糖果或调味料,一旦入口,后果不堪设想。

今天要分享的这起事件,就是一个3岁男童误食干燥剂的真实案例,幸亏奶奶反应迅速,才将危险降到最低。这起事件不仅令人后怕,也为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

01

3岁男孩误食整包干燥剂


3岁的小航(化名)一直由奶奶照顾,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忙碌,很少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奶奶性格细致、责任感强,平时照顾小航十分用心,家人对她也格外放心。


某天下午,小航突然嚷着要吃零食,奶奶便顺手打开了一包面包,递给了小航。

转身回厨房忙着洗菜炒饭,没想到小航在吃面包时,顺手拿起包装袋里那包干燥剂,撕开就往嘴里塞。

当奶奶回头时,发现小航嘴巴里鼓鼓的,仔细一看竟然是在咀嚼干燥剂颗粒,顿时吓得脸色煞白。

但她并没有慌乱,而是迅速冲上前掏出口中未吞咽的部分,又立刻拿来一瓶牛奶给孩子喝下,随后立即带小航赶往医院。

整个过程,从发现到处理,再到送医,不到一分钟。


在医院急诊室,医生检查后表示万幸的是孩子误食量不大、处理及时,没有造成明显伤害。

得知奶奶在短短60秒内完成了一系列急救措施,医生也不禁称赞她的冷静和专业。

“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慌了手脚,甚至试图用水催吐,反而加剧伤害。这位奶奶做得非常正确。”医生说。

02

那么,干燥剂到底为什么如此危险?如果家长遇到类似情况,又该如何应对呢?


干燥剂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硅胶、生石灰、氯化钙等。其中生石灰(氧化钙)最具危险性,一旦与水反应会释放大量热量,甚至达到高温灼烧的程度。

孩子如果误食了生石灰类干燥剂,不仅可能烧伤口腔、喉咙,严重者还可能导致胃肠穿孔、中毒休克。


更可怕的是,干燥剂颗粒通常是透明或白色,很容易被孩子误认成糖果,尤其是不会识字的幼儿。

三步急救法:孩子误食干燥剂时该怎么办?

家长面对突发情况,一定要记住这三步“黄金急救法”,既能缓解伤害,又能为就医赢得时间。

第一步:迅速清理口腔

一旦发现孩子正在食用干燥剂,第一反应就是让他立刻停止咀嚼或吞咽,迅速用手指或干净纱布清除口中未吞咽的残渣。

如果孩子已经吞下,千万不要盲目催吐或喝水,因为水与生石灰反应会产生强烈的化学热,有可能烧伤食道甚至胃。

但如果误食的是相对无害的硅胶干燥剂(如透明小圆珠,包装上常写“Silica Gel”),虽然也不建议食用,但一般不会引发严重中毒,可以观察,但仍建议尽快就医。


第二步:给孩子饮用牛奶或蛋清

如果不确定干燥剂成分,且怀疑为生石灰,可以适当让孩子喝些牛奶或蛋清,起到一定稀释作用,帮助减少腐蚀性伤害。

注意:绝对不能用清水冲服,以免加剧灼伤风险。

第三步:立刻就医,切勿耽误

即便孩子没有立即出现明显症状,也要立刻前往医院。因为一些伤害在早期可能不会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医生的检查,才能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03

家长要做的三件事:预防比急救更重要


除了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家长更应从日常生活中着手,杜绝误食事件的发生。

拆包装前主动取出干燥剂

每次打开食品包装时,第一时间检查并取出其中的干燥剂,养成习惯,就能从源头上减少风险。


尤其是零食、饼干、果干类的包装袋里,干燥剂特别常见,不小心混入食物里,孩子一吃就可能中招。

教育孩子识别“不可食用”物品

尽早教育孩子认识干燥剂、药品、电池等不能食用的物品,告诉他们“看起来像糖果的,不是都能吃的”。

可以通过图文或亲子游戏,让孩子认识危险物品的标识和包装袋上的警示文字。

家中常备急救物品与电话

家里可以备一瓶无糖牛奶或蛋清作为紧急备用。同时,记下附近医院或急救电话,必要时可快速联系。

果妈寄语

这次3岁男孩误食干燥剂的事件虽有惊无险,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时时刻刻盯着孩子,但可以通过提前预防、科学教育和应急知识来为孩子筑起一道隐形的“安全防护墙”。

孩子的世界充满好奇,父母的责任不仅是引导成长,更是防患于未然。只要我们足够细心、够冷静、懂方法,许多“意外”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