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进入5月后,我们将迎来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夏,这也是入夏的标志。“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入夏后,天气一天比一天热,特别是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会更早感受到苦夏的考验。
其实,立夏前后并不算热,真正的热天要从三伏天开始,这也是全年最热的时间段,所以老祖宗才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夏天快到了,距离三伏天自然不远了。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来了,哪天入伏?哪天出伏?今年三伏有多热?建议提前了解,早做准备。
2025年三伏:哪天入伏?哪天出伏?
先和大家说说三伏天的具体计算方法,了解后,我们就能算出任意年份的三伏时间表。
每年三伏天的入伏、出伏,和我国古代用的干支纪法密不可分。干支由十天干、十二地支组成,其中十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按照顺序组合,就会有60个不同的组合,比如甲子、乙丑、丙寅等,以此类推。
当用干支来纪日时,每个干支组合代表一日,假设今日是甲子日,明日就是乙丑日,后日就是丙寅日,我国古代一直是用干支纪法中的“庚日”来计算伏天时间的。
下面,我们就根据老祖宗留下来的历法口诀,来看看2025年的三伏天:哪天入伏?哪天出伏?
“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今年夏至交节为6月21日,是干支纪法中的辛酉日,往后数到的第三个庚日为庚寅日,刚好是7月20日,因此这一天开始便正式入伏了。
“立秋二庚便出伏”:意思是,立秋节气后的第二个庚日出伏。今年立秋交节为8月7日,往后数的第二个庚日是8月19日(庚申日),因此这一天便是今年的出伏时间。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2025年的三伏天,自7月20日开始,到8月19日出伏,刚好是30天的时间,和往年长达40天的三伏相比,今年的三伏属于“短三伏”。
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
三伏由头伏、中伏、末伏组成,其中头伏、末伏的时间是固定的,均为10天时间,中伏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是20天,今年三伏的中伏只有10天时间。知道了入伏、出伏日期,我们就可以推算出今年具体的三伏天时间表。
头伏:2025年7月20日至2025年7月29日,共10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至2025年8月8日,共1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至2025年8月18日,共10天。
今年三伏有多热?
提到三伏天,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今年三伏有多热,从一些农谚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立夏凉飕飕,三伏热死牛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如果立夏期间,气温不升反降,出现凉飕飕的情况,这就预示着到了三伏天,天气会非常热,“热死牛”是用一种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炎热气候。
怎么理解呢?正常情况下,立夏时节的气温应该是逐渐攀升的,人们也会感受到暑热之气。如果出现降温的情况,说明入夏后出现了反常气候,这或许会影响到之后的三伏天,导致出现异常炎热天气的概率变大。
立夏无雨三伏热
这句农谚很好理解,如果立夏期间一直不下雨,就预示着三伏天会非常热。我们可以从2个方面去理解这句农谚。
一方面立夏节气的气候特点之一,就是降雨明显增多,这是因为地面暖湿气流上升等原因导致的对流天气所致。如果立夏期间几乎看不见雨水,气候会十分干燥,容易出现旱情,这也意味着干燥的天气会一直持续到三伏天,出现燥热的情况。
另一方面夏天适量降雨,可以吸收地面的热量,降低地表温度,能缓解高温炎热天气带来的不适。如果立夏不下雨,到了三伏雨水也会比较少,雨水少了,地表温度居高不下,我们自然会觉得更热。
当然,这些农谚是否还适用于如今的生产和生活,我们要留一个问号。今年7月20日就入伏了,眼下距离三伏天也仅剩下不到3个月的时间了,不妨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更合理地安排我们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