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嘉定有2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上海北新月皇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刘少兵便是其中之一。
2000年,刘少兵从安徽大别山来到上海嘉定,这位原本学习林业管理专业的外来务工者,以归零的心态“跨界”投身建筑防水材料行业。二十余年来,他始终坚守在生产研发第一线,从基层操作工做起,历经班组长、车间主任、生产经理等岗位,最终成长为企业生产技术带头人,生动诠释“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内涵。
告别“黑脸”车间
刘少兵的技术研究出发点始终围绕着人与环境。在企业生产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过程中,传统工艺配方中的碳黑不仅影响工人健康,还会污染环境。“我们的配料工人下班时,整张脸都是黑的,到食堂吃饭都认不出谁是谁。”这一幕让刘少兵下定决心:“必须研究升级!”
刘少兵联合设备厂家、原料供应商组成攻关团队,经过日夜兼程的技术攻坚,最终在2018年成功研发挤出式EPDM高分子防水卷材,有效解决了碳黑污染问题,使生产工艺实现绿色升级。
如今,走进车间,再也看不到“黑脸”工人,取而代之的是高效清洁的生产线。该产品先后获得了全国及市级建材行业技术革新类奖项十多项和第31届上海市优秀发明奖,现已投产应用于高铁隧道工程。
“从沥青车间到高分子车间,他不仅是我技术上的领路人,更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高分子车间主任程君贤与刘少兵共事20余年,回忆起当年并肩奋斗的岁月,程君贤记忆犹新,“我还记得在挤出式EPDM高分子防水卷材最后的测试阶段,为了确保产品性能万无一失,同时不影响正常生产进度,他当时一天一夜都没有合眼睡过觉。”
从电火花隐患到绿色排放
在防水材料生产过程中,沥青烟气中掺杂的大量油分子和少量的粉尘时常会产生电火花,存在不小的安全性隐患,因此沥青烟气处理一直是困扰行业的技术瓶颈。
面对这一行业难题,刘少兵带领团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走访调研,日夜驻守在环保处理设备边,通过几十次现场试验和数据分析,最终发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原先的环保处理设备前端对沥青烟气中的油分子和粉尘进行过滤,在后端采用运用在化工行业蓄热式焚烧炉。这样组合式的处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沥青烟气处理过程中电火花产生的安全隐患。
经环保部门检测,该套环保处理系统处理的沥青烟气,各项排放指标都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后来,该环保处理系统被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广泛推广运用,不仅解决了行业多年的安全隐患,更为绿色生产树立了新标杆。
每天12000步的车间日常
凭借“干一行、钻一行”的工匠精神,刘少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行业难题。2023年,他主导完成宽幅高分子防水材料涂胶生产线改造,年节约成本95万元;2024年,他率领团队改进三元乙丙橡胶卷材生产线,推出双面自粘新品,解决了施工翘边难题,为行业提供更为可靠的解决方案。
尽管如今已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少兵依然保持着每天深入生产一线的习惯。“只要人在公司,我每天都要去车间无数趟,微信步数基本都保持在12000步以上。”刘少兵笑着说,他与车间设备好像存在一种“默契”,“我跨进车间听到异常的声音,就能感觉到设备存在的问题,并且第一时间去解决和发现,这个过程也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这种独特的“设备感知力”,正源于刘少兵二十余年如一日扎根一线的坚守。从操作工到管理者,身份在变,但那份对技术的执着始终未改。“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会珍惜荣誉、保持本心,持续深耕专业领域,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劳模精神,让自己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前沿,以更高超的技艺和更深厚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复杂难题,努力成为技术领域的标杆。”刘少兵说道。
撰稿:奚柔
编辑:倪丹丹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