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奔涌的浪花汇入时代长河,青春便有了最炽热的注解。又是一年五四即将到来,我们将镜头对准新主城涌动的青春身影。从今天开始,小北将聚焦新区青年的精彩经历,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邀你与我们一起,感受这些人和这座城的无限可能性。
因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他从南京升学
毕业以后再回到南京
从博士到研究所副所长
这位扎根江北的 90 后科研达人
潜心做学问
专心做研究
学以致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用自己的方式
定义青春的意义
我们的科研成果,在生产上独当一面
自中科大博士毕业之后,景昆就入职了扬子石化,现在是扬子石化研究院树脂所的副所长。对于这位来自山西的90后化学博士而言,选择南京,除了专业契合,也是自大学时期以来的执念。
“我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大学四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景昆说,“后来保研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当时有进站博士后的机会,我就选择来了扬子石化。”
在高校做科研和在化工企业做科研不尽相同,刚入职时,景昆首先要适应的是身份和科研方式的转变。
“在学校主要看论文,发文章是第一要义,现在要把所学知识实实在在地进行转化,让成果落地,帮企业降本增效。”景昆说,“我现在要做的是让知识从书架走上货架,这和纯粹的学术研究还真不是一回事。”
从早到晚,景昆都泡在实验室里,在各种仪器间穿梭,不停地实验。攻坚克难并非一蹴而就,要耐得住性子,受得了寂寞。
作为项目负责人,景昆带领团队开展单中心金属催化剂及溶液聚合工艺等国际前沿领域的研发工作。
“在化工领域,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往往会涉及催化剂、聚合工艺以及产品应用等各个方面,要打通新产品开发的全流程,就必须逐个攻破。在单中心催化剂和溶液聚合领域,国外对我们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要实现这种产品和技术的国产替代,我们首先要开发全新的催化剂。”景昆说。
经过不懈努力,团队自主开发了连续溶液法单中心聚烯烃蜡技术,填补国内高端聚烯烃蜡技术空白,成功应用于扬子石化乙烯升级重构项目并将建设国内首套聚合级聚烯烃蜡工业装置。
这个创举不仅打破了国外在溶液聚合领域长时间的技术垄断,也成功开发出高性能的乙烯基弹性体、窄分布聚乙烯蜡、环烯烃共聚物等多种聚烯烃新产品。
除此之外,景昆还参与研发中国石化自主淤浆法聚乙烯新工艺技术开发,在扬子石化建成了万吨级中试装置,并成功应用于天津南港10万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生产装置项目。
每一个硬核的装置从最开始都是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开始的,景昆是背后的“魔术师”,他和团队施展魔法,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如今,景昆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项目建设现场,看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能突破“卡脖子”,一步一步落地生根,融入生产,景昆感到十分自豪。
“在南师大读书的时候,愿望是毕业以后做个老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园。虽然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但在实验室,那些成果,那些新技术、新产品就好像我教出来的学生,它们能在生产上独当一面,这依然让我成就感满满!”景昆说。
这里不再是那个让我迷路的江北
在工作中,景昆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景所长;在生活中,景昆喜欢四处游历,发现身边的美。
“说实话,在读大学时只来过江北一次,那时候从长江大桥下来,过了桥北客运站,还是红太阳华东MALL,沿着大桥北路往下走,到泰山新村就感觉要迷路了,趁着夜色还没黑,我赶紧坐车回学校。”这是景昆对江北的初映像。
自己的工作单位是景昆深入了解江北的“第一渠道”。来到扬子上班后,如血管般纷繁复杂的化工装置又向景昆展现出这座城市硬核的一面,这样的景象他从未见过。
“都说南京是龙盘虎踞,山水城林,但我到了单位之后,看到化工的壮丽之姿在眼前延展,我感受到了那些绵延的设备充斥着令人震撼的力量感,此前我从未想象过南京还有如此面貌。”景昆说。
决定在这里扎根后,景昆和妻子也毫不犹豫地在江北安家。
“终于有机会深入了解南京,了解江北了。”
闲暇时,景昆带着家人在滨江公园览江潮澎湃;在浦口火车站感岁月回响;于朱家山河畔,体会四季变迁;在佛手湖边,共享静谧时光。
南京依旧是他心心念念的南京,江北已不再是那个使其迷路的江北。
“那些生活中的美,加深了我对这座城市的情感。离开南京读书的时候,更多的是眷恋,现在我是这里的一部分,我愿意和它一起前进。”
对未来,景昆还有很多憧憬。
“地铁、北站,我想每个在此生活工作的人都和我一样期待。”他说,“等到手上的项目建成,我想和家人去走走那些我们还未涉足的地方,还有很多美景等着我们。”
一颗从学生时就种下的情结,落地深根,渐渐长成参天大树,那是一个少年对一座城市的热爱和期待,他把这里当作人生的舞台,尽情舞蹈,谱写属于自己也属于这座城市的精彩。
素材来源 | 新材料科技园 扬子石化
图 | 曹颖
文 | 顾杨乐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