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9月是蜱虫的活跃期,它们潜伏在灌木丛、草地、森林中,伺机附着在人体或动物身上吸血。蜱虫叮咬时释放麻醉剂,不易察觉,却可能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包括致命的新型布尼亚病毒。若处理不当,硬拔虫体导致口器残留,感染风险飙升。
如何在踏青时筑起防护网?被叮咬后哪些操作会加速感染?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负责人龙华君主任医师为您支招。
蜱虫叮咬的高危场景
1、高风险人群:
采茶工、农民、林业工作者等长期接触草地、灌木丛的人群。
2、高发地点:
森林、草地、茶园、低矮灌木丛及动物栖息地(如牛羊圈舍)。
3、高发时间:
每年4-9月为蜱虫活动高峰期,春夏季户外活动增加时需重点防护。
如何识别蜱虫叮咬?
1、局部皮肤反应:
叮咬处常表现为红斑、丘疹或水疱,中央可见黑色或深褐色结节(类似“小黑痣”),触感坚硬。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溃疡或结节持续数周。
2、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出现局部红肿、瘙痒或疼痛,严重时可发展为皮肤坏死。
3、全身症状:
感染性症状:叮咬后的数日至2周内可能出现发热(多为高热,可达40℃以上)、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需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神经系统症状:罕见但严重的“蜱瘫痪症”表现为上行性麻痹,从下肢开始逐渐累及呼吸肌,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4、警示信号:
若患者近期有户外活动史(如露营、采茶、宠物接触),并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皮疹,需高度怀疑蜱传疾病。
黄金30分钟急救:别硬拔!正确操作是关键
1、错误操作
硬拽或捏碎:
导致口器断裂残留皮肤,引发感染或毒素释放。
火烧或涂酒精
刺激蜱虫释放更多病毒,甚至灼伤皮肤。
2、正确步骤
精准拔除:
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非腹部),垂直匀速拉出,避免摇晃。
窒息法:
若无镊子时,可涂抹凡士林或液状石蜡覆盖虫体,约30分钟后取出。
麻痹蜱虫:
若需麻痹蜱虫时,可用75%酒精喷涂虫体,但注意避免挤压虫体。待其松口后,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缓慢匀速拔除。
消毒观察:
用碘伏彻底清洁伤口,将蜱虫装入密封袋保存。若后续出现症状,可携带蜱虫就医以协助病原体鉴定。
紧急情况:
若无法自行处理(如口器已断入皮肤),立即就医,医生可通过麻醉或手术取出。
预防胜于治疗:户外防护全攻略
(一)场景化防护
1.穿衣原则:穿浅色长袖长裤,扎紧袖口、裤腿,避免凉鞋(蜱虫易钻入鞋袜缝隙)。
2.驱虫剂选择: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衣物喷洒氯菊酯,防护效果长达6小时。
(二)环境检查
1.户外活动后,仔细检查身体(尤其是耳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隐蔽部位)。
2.检查宠物毛发(耳朵、腹部、脚趾缝等)。
3.露营后检查帐篷、背包,避免将蜱虫带回家。
警惕“无痛叮咬”的潜伏期
蜱虫叮咬时释放麻醉剂,初期无痛感,易被忽视。其传播的疾病潜伏期可长达30天,在清除蜱虫后的几个星期也需注意观察,若出现发热、皮疹或以下特征性症状应立即就诊:
1.莱姆病:表现为游走性红斑、关节痛等。
2.森林脑炎:高热、意识障碍等。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持续高热、出血倾向,老年患者死亡率高。
专家提醒
急诊科负责人龙华君主任医师提醒,户外活动是享受自然的方式,但需与“隐形杀手”保持警惕。记住:“防”比“救”更重要。携带驱虫装备、学习急救技能、及时排查隐患,才能让每一次户外出行安全无忧。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喻心蕾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