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花开,摘取全国金获
走进真石斋砚雕艺术馆,一个个精美的松花砚、松花石工艺品以及各种奇石琳琅满目。在艺术馆不远处,就是詹俊松的工作室。工作室不大,雕刻器具一应俱全。
“雕刻最难的是不允许出错。没有把握,断然不敢下刀。”在这里,詹俊松给记者介绍了一方砚台的制作流程。制砚,先从绘图开始,雕刻师根据石头的颜色、厚度、纹理特点,去设计构图。“尤其是刻人物,表现脸部表情时,刻错一刀,面部表情就会受到损害。”
詹俊松在雕刻作品时,会根据石头纹理颜色变化特点,边设计、边画、边刻,石头内部结构不确定因素多,雕刻过程中可能出现纹理变化和颜色变化,要根据变化重新设计构图。
石雕讲究的是“巧雕”,如何根据石头纹理颜色变化特点,去呈现作品,让作品与石头天然特性浑然一体。而这也正是詹俊松的绝技。
詹俊松雕刻作品
《探索·发现》是詹俊松最满意的一件作品。“一整块松花石料,金包玉,剖开石材后,中间位置是天然的一块绿带。雕刻主题是不做井底之蛙,利用那块绿带,刻了数只互相帮扶着正往外爬的小青蛙,且已经有一只爬出井,观看到了大千世界。”这是詹俊松2015年去浙江学习深受震撼,自觉惭愧,归来途中思考不做井底之蛙,后有感而发,第二年选材雕刻的,因料奇工精,获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詹俊松和其雕刻代表作品《探索·发现》
这个作品获奖背后还有一段故事。“我第一次带着这个作品去参评,有评委问,雕刻青蛙的豆青绿色石头是不是粘上的或者染的色,我答不是。评委不信,我就把带过去的一个金包玉小砚台在地上摔开,给大家看断茬,评委直接给定的金奖。”
詹俊松雕刻作品
石头质地坚硬,雕刻起来并非易事。刻刀向下,所过之处烟尘四起。
“石雕创作对体力的要求不亚于重体力劳动。我们天天和石头打交道,端来扛去的,一身连泥带水,雕刻溅起来的粉尘对身体危害也大。干这行,要不是骨子里热爱,真干不了。”
詹俊松雕刻的大型作品,从最初设计到成品,需要画几十遍。边雕边往下减石头,再重新画,边画边雕,以此重复循环,过程漫长。雕刻最大的特点是不可弥补。“每一块石头的纹理颜色都不同,做出来每一个都不一样。这也是石雕作品受到很多人收藏、关注的原因,就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
詹俊松作品《春晖映巨龙》
为了不破坏石材的天然造型,雕刻师要因材施艺,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痕迹,保持石材的自然风韵。一刀接着一刀,剔除多余的石材,轮廓逐渐变得层次分明。粗雕之后,还要进行精雕,层层打磨,层层上蜡,砚台的造型美逐渐呈现出来。一方砚台尺寸不大,但方寸之间,天地壮阔。
詹俊松正在进行雕刻创作
手艺好不好,作品会说话。“好的作品,在一堆作品里特别明显。不论摆放了100件,还是200件作品,评委走到你的作品前能停,就说明这件作品能吸引评委。”评奖时,评委还会现场考核选手,“随机给一块石料,给选手两三天时间,现场去设计、雕刻,评委拿着选手现场雕出来的作品去评比,和技术竞赛类似。”
近些年,詹俊松接连获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作品《古韵悠长》获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春晖映巨龙》《青山绿水》获评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前些年,詹俊松评上了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詹俊松雕刻作品《古韵悠长》
出身世家,四处拜师学艺
詹俊松未曾接受过完整的工艺美术教育,如今的一身好手艺全是跟着父亲和师父学来的。
詹俊松的爷爷是个木匠,做雕龙画凤的木工活,父亲则是做大型的木雕壁画。自打记事起,詹俊松就看着祖父、父亲在雕刻,耳濡目染间,喜欢上了雕刻。
最早接触雕刻,是在詹俊松十三四岁时,那阵子不动刀,父亲雕刻好的成品,他拿砂纸打磨、修边,做点力所能及的活。“毕竟我是骨子里喜欢,而不是父亲安排让我做。闲来无事,总想拿着工具尝试。刚开始用打磨工具,逐步用小刀、手工刀,逐渐地锛凿斧锯都能用上了。”最初做的是小活、粗活,一步步、一点点,边学边积累。
17岁那年,詹俊松初中毕业,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木雕。学习雕刻的启蒙阶段,父亲是詹俊松的师父。在詹俊松看来,他对工艺美术的痴迷,有遗传的因素。“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天天在做,我天天在看。”
20岁时,詹俊松从木雕转向石雕。詹俊松是辽宁省本溪市人,当地盛产辽砚,相邻的吉林省则有松花砚。从那时起,他开始做砚雕,直到现在。2010年,詹俊松和父亲在吉林省白山市创办了一家松花砚雕刻加工厂。2013年,詹俊松带着雕刻团队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西海岸新区的琅琊文化和大珠山奇石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雕刻素材和灵感。他的作品也从砚雕,拓展到了石雕摆件、玉雕。
詹俊松作品《独占鳌头》
詹俊松雕刻作品《蒸蒸日上》
詹俊松雕刻作品《石现灵瑞》
从学徒到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一路走来,詹俊松有着数次跨越。刚开始受到启蒙,到自己上手雕刻设计,是一次跨越。后来,他曾数次遭遇瓶颈期,感觉“做不出来作品了”。而每一次突破瓶颈,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创意和技艺的提升。
“常年做自己的风格,思维会固化了,想跳出圈很难。”这时,詹俊松就会选择出去学习。这些年,他每隔几年就到广东、福建等工艺大省学习,到工艺美术大师的博物馆、艺术馆参观。他把这样的学习叫作“补血”。
“一块石料放在那,没出去之前,也就一两个想法,对这块石料能做的题材、内容的理解有局限性,但出去走一圈,灵感就来了,再看这块石料,可能就有了20个想法。”
这些年,詹俊松到过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山西澄泥砚等名砚之乡拜师学艺。每个名砚产地,都有自己的雕刻风格,詹俊松将各种风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雕刻风格。
最佳年纪,冲击国家级称号
眼下,詹俊松在集中精力创作传统题材《五大瑞兽》一组石雕摆件作品,已初见雏形。
在43岁的詹俊松看来,当下这个年纪正是从事雕刻最好的时候。“40岁至50岁是雕刻创作最好的时间,是最应该出作品的时候。40岁之前,雕刻师的技法、阅历还不够。50岁之后,身体素质很难维持高强度的雕刻。”一坐几小时,对雕刻师的眼睛、脖子、腰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今,詹俊松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作品上,每天8至10个小时盯着作品雕刻。经常是一早坐下,一抬头,中午该吃饭了;下午再干活,一抬头,晚上了。
雕刻大件作品,并不简单。有的大件作品,从拿到石料设计构图到成品,需要耗费詹俊松一整年时间。做一件好作品,花大半年时间是常事。
“几个月做一件作品,一年能做几件,10年才能做几件?”詹俊松格外在意当下的时间。这两年,他想定心在最好的时间创作出一批代表作品,冲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这些年,詹俊松相继带了30多个徒弟,他还参与“大师进校园”活动,到黄海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传授砚雕技艺和手工雕刻手法,让更多喜欢、爱好雕刻的年轻人参与制作。同时,他也通过与大学生交流,了解年轻人的喜好,让自己的创作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此次获评“齐鲁首席技师”,詹俊松感受到的是满满的责任感。
“我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要让更多人了解、学习传统手艺,守住传统文化。石雕技艺几千年传承下来,让更多人走进来,让匠心、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才是匠人该做的。”詹俊松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